记者手记

当前位置:首页 > 记者手记 > 正文

中国航天报崔恩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具体而生动的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浏览量:3018更新时间:2014-01-15 17:18:09

编者按

    近日,中国航天报社编辑崔恩慧,在参加了中国记协举办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专题培训之后,撰写了一份心得体会,受到关注好评。人民日报发表其文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具体而生动的》,本网特转载此篇文章,与广大新闻工作者共勉。

    2012年夏天,我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硕士毕业,来到中国航天报社当了一名编辑。这次,我来参加中国记协组织的行业类媒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班,短短3天的听课、研讨、交流,让我学到了很多、改变了很多,更在思想上收获了很多。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学校开过一门有关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课程。授课老师是该领域的知名学者,据说考试通过率特别高。即便如此,我也没有选修这门课。因为当时我认为,这种课程一定是枯燥的,离我们很远,对未来工作的作用也不大。而这几天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却让我改变了之前的想法。原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具体而生动的,在习近平总书记的8·19讲话里,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里,在如何引导网络舆论、如何做好调查性报道、如何创新主题宣传的要求里……处处都能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活的灵魂——它就在我们日常的新闻工作中,指导着我们的工作,并且需要我们用整个职业生涯去学习和体悟。

    2013年上半年,我从事的是副刊编辑工作。之前以为,副刊编辑不过就是讲讲小情调,将一些生活文艺气息浓的稿件选好、编辑好而已。真正做起来,没想到还有一块附加的工作——常有热心读者来电或直接到报社,与我交流稿件写作思路和技巧。坦白地讲,每天繁杂的工作让精力有限的我,一度把接待读者当成一种负担。而在这次培训中,主讲老师在借助名人名作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时,说到邹韬奋先生不但报道、评论影响巨大,而且十分注重倾听读者呼声。他主编《生活》周刊时,许多年轻人向他倾诉有关民族前途、个人出路的苦闷,他亲自写信回复,影响了一代人,被读者尊称为“导师”。这让我看到了自己与新闻大家之间的差距。怎样对待读者,恰恰体现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作风问题。虽然我们的报纸不能像中央党报那样有庞大的读者群,但是,如果我能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留住每一位读者,就是为党的新闻工作做了有意义的事情。培训班让我更加坚定了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指导新闻工作的理想信念。

    在这次培训班上,中国记协领导不但向大家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本原理,更强调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活的灵魂,明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8·19讲话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成果。随着学习深入,让我愈加感到:理论基础越扎实,新闻采编的本事才越大。

    2013年,我们报社创新“走转改”活动,推出“走进型号试验队 聚焦航天砺剑人”系列报道,我是参与报道的记者之一。由于涉及国家机密,从事武器型号研制、试验的航天人总是隐姓埋名,远离闹市,事业光荣却不为人知,更不能像载人航天工程的功臣们那样收获公众的掌声。采访中,我与试验队员们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一起工作,一起生活,倾听、体验这群平凡而又伟大的航天人的苦与乐。当我采写的报道《风沙掩埋不掉历史功绩》刊登出来后,有位试验队员兴奋地告诉我,不但自己“干了一辈子航天,第一次上报纸”,还让大力支持他们工作的亲属更加了解、理解自己的事业。我还在报社大楼里见到一位像是退休航天职工的老奶奶聚精会神地读我那篇报道,别提多高兴了!兴奋之余我也曾想,这就是我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传递正能量吧!现在看来,报道虽然体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职业追求,但是,如果当时我能像现在这样,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深入一步的理解,就可能以比较高的思想境界、比较宽广的视野来认识、理解航天精神,从而写出与航天人的卓越贡献更相称的优秀作品来,就会更加问心无愧地对得起像老奶奶那样的热心读者。

    几天来的培训,串起了我采编中的点点滴滴,原以为抽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愈发具体而生动起来。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我们这个时代、是人民、是我们奋力追寻的中国梦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必然选择。无论是我采访过的航天人,还是细细品读我报道的老奶奶,抑或是与我探讨稿件的投稿人,都将激励我充满信心、满怀责任地走在服务受众的新闻大道上。具体而生动的理论,要内化为新闻行动的自觉,既光荣又艰辛,我矢志不渝。(崔恩慧 中国航天报社编辑)

本文地址:http://gzsjx.gzrbs.com.cn/detail.php?cid=11&id=760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