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介人物 > 正文

央视王凯博:“蛟龙”号首位下潜记者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浏览量:2416更新时间:2013-08-02 10:59:46

王凯博在“蛟龙”号潜水器里。王凯博 供图

  尽管已经在中央电视台工作超过10年,有着新闻中心首席出镜记者、经济新闻部海洋领域资深记者等多个身份,可是随着7月7日“蛟龙”号在南海海山区完成深潜后,王凯博有了一个新的“名片”:“蛟龙”号首位下潜记者。

  王凯博这一身份得来尤为不易。10多年来,“蛟龙”号从一张图纸到成型,再到3000米、5000米、7000米的海试,王凯博都全程参与报道。作为最早报道、记录中国载人深潜和“蛟龙”号的媒体记者,她经历了恐惧、体能、专业等多项挑战,而让她坚持下来的,除了对记者职业的热爱、对海洋的热爱,还有一颗勇敢的心。

  她,也会害怕

  片段:2011年8月,王凯博作为《国际先驱导报》的特约撰稿记者,写了一篇题为《“蛟龙”号深潜不畏惧暴露问题》的稿件,在这篇稿子里,王凯博这样描述“蛟龙”号:“是否还记得它?长得像大鲨鱼,胖胖的很可爱……它就是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的首个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也就是‘小胖’。”对王凯博而言,“蛟龙”号就像自己的宝贝一样,尽管搭乘它下潜需要一定的勇气。

  《中国新闻出版报》:“蛟龙”号下潜海山区时,你跟着完成了“记者第一潜”,第一次下去有什么感觉?

  王凯博:下去后没有想象的新鲜,可能是我对这事情太了解了。我下潜之前最关注深海里有什么,可下去后发现深海里是漆黑一片,我只能趴在观察窗仔细地看、慢慢地等,等一些自身带有荧光的浮游生物在观察窗前面闪烁,特别像夜空的感觉。

  《中国新闻出版报》:不害怕吗?

  王凯博:说完全不害怕是不可能的。深潜本身就是一项危险系数较高的事情,而且我们这次下潜最深的地方有3774米,历时近8个小时,也会担心和害怕会有意外的情况发生。为了这次下潜,我也学习了驾驶“蛟龙”号的技术,如果万一出现极端情况,我必须得有让“蛟龙”号浮出水面自救逃生的本领。

  她,居然晕船

  片段:王凯博的新浪微博一共只有37条,其中有31条发布于2011年7月,当时“蛟龙”号正处于冲击5000米深潜的阶段,这31条微博全部是王凯博在跟随“蛟龙”号出海期间的点滴记录。而这其中,记者发现了她的一个秘密:从事海洋报道多年的她,长期在海上“漂着”的她,居然会——晕船。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7月1日你微博上有这么一条:“过长江,入大海,船摇摆,开始晕啦。”还配了一个呕吐的图案,是当时海况不好吗?

  王凯博:其实这和海况好不好没有直接关系,我本身就晕船。当然,海况不好的时候晕得更厉害。我长期从事海洋领域报道,不仅报道过“蛟龙”号,还曾跟随中国海监巡航编队去过南海巡航,去过钓鱼岛海域维权,经常会出海,大大小小的晕船状况太多了。其实海上漂行,怕的不是浪,而是涌。一个涌过来,波长,力大,船被抛起,再扔下,不断反复,连一般不晕船的水手也吐了,我自然更狼狈。

  《中国新闻出版报》:你在中央电视台一直是跟踪报道海洋领域新闻的,出海的机会或者说要求肯定是很多的,你晕船怎么进行报道呢?

  王凯博:工作啊,没有办法,要你出海你是肯定要出的,赶上海况不好,工作的时候就忍着,不工作的时候就晕着。像我马上要去太平洋采访,这一次在外面大概会有两个月时间。

  她,资深专家

  片段:“俄罗斯是目前世界上拥有载人潜水器最多的国家,比较著名的是1987年建成的‘和平一号’和‘和平二号’;美国1964年建造的‘阿尔文’号是当今世界上下潜次数最多的载人潜水器;还有法国的‘鹦鹉螺’号、日本的‘深海’潜水器……”在记者对王凯博的采访中,她对世界著名深海潜水器可谓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可以想象,为做好载人深潜和“蛟龙”号的报道,她在背后做了很多功课。

  《中国新闻出版报》:这次“蛟龙”号下潜海山区的任务中,你不仅要跟踪报道下潜的全过程,还要负责拍摄海底视频和监测部分数据,对你而言有难度吗?

  王凯博:载人深潜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深海科学调查装备,而“蛟龙”号则集成了中国最先进的深海装备技术。对我而言,肯定没法学习那么深入,但是对“蛟龙”号的基本操作还是必须要熟练掌握的,包括它里面上百个按钮是做什么用的、该如何操作、指示灯异常代表什么等。当然,这经历了一个累积的学习过程,光是记下这上百个按钮的用途就花了我很长时间。

  《中国新闻出版报》:为了这次下潜,听说你接受过“蛟龙”号下潜人员3年的特别培训?这部分培训都是什么内容?

  王凯博:最早是2010年在南海接受载人舱培训,而这几年出海,还多次在船上接受潜水载人舱模拟舱的应急操作培训。其间在陆地上,也多次到“蛟龙”号潜水器的研制单位——中船重工702所在江苏无锡的基地接受密集的体能训练和相关测试,因为想要通过下潜测验,就需要通过许多硬指标,光是体检大大小小就有10多项。比如我必须通过神经精神科的检验,以前我们做普通体检,不可能有这块内容。除了身体机能的考核,还有包括幽闭症在内的一系列测试等。

  《中国新闻出版报》:在对“蛟龙”号报道中,你的角色不仅仅是记者,还是“蛟龙”号3000米海上试验现场专家验收组成员,负责“蛟龙”号深海高清视频设备性能评审,角色的转变对你意味着什么?

  王凯博:这种转变意味着责任更大了,你不仅仅是个记录者,还是个参与者。如今,很多人知道“蛟龙”号,可很少有人知道这背后项目团队、设计师团队历经近10年,海试团队历经4年的倾心付出。当你变成他们中的一分子时,你会感到一种压力,希望能助他们一臂之力,起到正面的推动力量。

  当时我在评“蛟龙”号3000米海试的高清设备时,就觉得成像不是太清楚,有点模糊,为了对“蛟龙”号负责,对以后深海摄像负责,我给予了“不通过”的意见,后来经过系统改进,到5000米测试时,画面质量明显更为清晰。(杨雯)

本文地址:http://gzsjx.gzrbs.com.cn/detail.php?cid=4&id=506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