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贵州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团队员风采

来源:2015-11-25 11:10:06 点击:5122次
支持键翻阅图片
|列表查看
1/12

严冬里的温暖


2003年的8月份,一个东北姑娘,独自一人,背着行囊,踏上了南下的列车,从那以后,她便与新闻采访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四那年的下学期,她出现在贵阳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招聘现场。后来,她如愿成为了《直播贵阳》栏目的一名记者,当年的那个女孩就是现在的我。

我叫李娜,是贵阳广播电视台的记者。

2008年,是我正式投入新闻采编工作的第二个年头。那一年的年初,贵阳遭受了罕见的冰雪凝灾害,那一次的灾害,强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给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的困难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 也正因为那个特殊的冬天,把人们的距离拉的更近了。而我,在那个冬天里,为观众们讲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直到今天,那些故事成了我的故事。所以,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述的就是那个严冬里的温暖。

2008121号,在贵阳市的栖霞小区里,环卫工曹大姐正和她的同事们清扫街道卫生。栖霞小区是贵阳城区里地势非常高的一个小区,面对坡陡路滑的现实问题,曹大姐他们想出了一个法子,就是把草绳捆在鞋上防滑。遇到坡度实在太陡的情况,曹大姐干脆就坐在大扫把上,顺着坡滑下来,那状态像极了“哈利 波特”。曹大姐说,条件再艰苦,也得让咱们的城市干干净净的。正是因为有了像曹大姐他们这样,千千万万个坚守在岗位上的劳动者,才让我们贵阳那个寒冷的冬天变得更加温暖。

在息烽县永靖镇的联丰村,树枝、电线都凝上了厚厚的冰砣,远远望去让人既兴奋又伤感。兴奋的是,在我的印象里这种千里冰封的景象,我只在我们东北老家见过,在南方,那还真是头一次。伤感的是,电线杆就是被这些冰坨给压倒的,有些电线已经被埋在了冰雪里。村里停电一个多月了,临近春节,村民们急需打米。我们的报道播出了,发电机第二天就送到了村里,看着白花花的大米从机器里打出来,村民们乐得合不拢嘴。

清镇市犁倭乡的翁林村,村口有一间石板房,如果不是门边有一块牌子,你很难想象那样一个几乎是空空如也的屋子竟然是村里的卫生所。走进那间简陋的医务室,立马感觉有一股寒气袭来,屋里比屋外还冷。王连强就是那个村唯一的医生,他在那间简陋的医务室里已经工作了28年。说起凝冻灾害,老王说可给他的工作添了不少麻烦。一方面是进药难,另一方面就是出诊难。凝冻最严重的那段时间,道路全被冰雪覆盖,山区道路崎岖不好走,王连强出诊时遇到上坡用爬,遇到下坡就坐在地上滑,有一次他还把胳膊给摔断了。老王说,其实再苦再累他都不怕,唯一让他担心的就是医务室里的常用药太少了。令人欣慰的是,通过我们的报道,老王的医务室得到了捐助,有了各种常用药,还多了一些简单的医疗器械。

二月底的一天,我们前往息烽县采访,采访车行驶到贵遵路56公里处时,发生了惊心动魄的一幕。由于前方发生交通事故,造成堵车。我么的采访车从左边车道移到了右侧车道,跟在后方的一辆小轿车便开到了采访车原先的位置,就这样,两辆车并排停放着。仅仅几秒钟,小轿车后面驶来一辆失控的大货车,把小轿车挤压的面目全非,成了一块铁饼。我和我的同事目睹了惨剧发生的整个过程。那是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但是,做完现场报道,我们便立即驱车赶往凝冻灾区,我们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歇。

那个冬天,我和我的同事是在采访的途中度过的年三十儿。我们的脚步几乎踏遍了贵阳的每一条街道以及贵阳周边十几个乡镇的40多个村寨。灾区人民遇到的一个个困难,通过我们的报道,又一个一个的得到了解决!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新闻的力量!

那个冬天,贵阳广播电视台发起了“绿丝带 市民互助活动”,一条绿丝带,情系你我他。系上绿丝带,每个人都是志愿者。在我们新闻中出现的人,有施者、也有受者。不管是什么样的身份,都是绿丝带精神的受益者、见证者和传承者。

算下来,从事新闻工作有八年多时间了,八年里,在两千多条新闻报道中,我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在突发事件的危急关头、参与到舆论监督的报道当中,听弱者声音、帮困难群众,我为自己所选择的这份职业而自豪。当然,也常常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正因如此,作为一名媒体人,作为一名党员,更鞭策着我,要用新闻的力量去帮助更多的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都将是我在新闻采访这条道路上永远坚守的信念。



  • 贵阳广播电视台 李娜

    贵阳广播电视台 李娜

请给图片新闻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