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当前位置:首页 > 记者手记 > 正文

好记者讲好故事│忘掉伟大 归于平凡

信息来源:马刚浏览量:873更新时间:2018-09-18 15:17:32

一双蒲扇大的手,掌上的老茧铜钱般厚实,十指皲裂粗糙像钢锉。与黄大发握手,瞬间感受到一股力量。

日近中天,妻子端上几样自家地里侍弄的土菜,83岁的黄大发腰杆笔直端坐桌前,右手端起一碗白米饭,左手扒拉着饭菜吃得挺快。

这就是黄大发,与你在乡村野外见到的普通老头没什么两样。下雨,就戴个斗笠,天晴,就扛起锄头往地里刨食,累了,蹲田坎上歇息,太阳落山,吆喝着赶牛回圈!

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草王坝的日子,其实就这么平淡无奇,只是因为缺水,全村种的是包谷洋芋,吃不上白米饭,只能吃包谷沙,无水、无电、无路,男人娶不上媳妇,光棍村的名声不胫而走。

为了吃上一口白米饭,23岁的黄大发立誓修渠引水……这一年,是1959年。

20188月,一次偶然,我得以从遵义县委组织部同志那里知晓了草王坝有位黄大发,只是因为修渠年代久远,他们不知道重新挖掘报道合不合适。

我决定前往草王坝探个究竟。

于是,故事就像我刚说的开头,那一个中午,坐在院子里的黄大发讲起草王坝的水,七个字被他反复说起:就是要拿命去换!

修渠艰辛不必赘述,有几个细节倒是令人印象颇深。

“一次区里开会,午饭时,一位曾经到过草王坝的干部来到正狼吞虎咽的黄大发身旁说:“黄支书,大米饭好吃呢,还是包谷沙饭好吃?”一句话,让他食不下咽。”

“黄大发连夜跑回村里召集村干部开会,决定按每亩土地39元逐户收取集资款。动员会上,有人抵制。黄大发的舅公杨春发指着他说:“大发,你要把水引过来,我手掌心里煮饭给你吃。”散会后,杨春发还是悄悄将39元钱塞进黄大发的手里。”

“修渠期间,黄大发二十出头的二女儿患了肾炎,躺了几个月就走了,13岁的大孙子突发脑膜炎又走了。埋葬完亲人,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抹掉悲痛的泪水,又带着工具上了山。”

这三个细节,一定会勾起所有曾在农村生活过的人的记忆,中国农村的沧桑变迁固然令人心潮澎湃,但最让人心生感触的,是这些有血有肉的生活细节,一下子把人拉回过去的日子,有压抑,有迸发的一丝希望。

其实,在我的长篇通讯《历时36年 老党员黄大发绝壁凿出贵州“红旗渠”》里,在我执笔的系列报道《绝壁红旗渠的故事:年份英雄黄大发(上、中、下)》里,有着很多展现黄大发老支书与众不同的故事细节,但我更在意的,是保留一些黄大发老支书与平常人一样的生活细节。

有一张老支书巡渠时拍的照片,老支书撩水拂面,大笑,眼角眉梢挂满水珠,快活得就像个孩子。

从这张照片,我们读懂了老支书的幸福;从这张照片,我们看到了铁汉心底的柔情。

铁汉亦有泪飞时,不舍乡亲最柔情。那种生发于内心深处的赤子真情,是最牢固的价值基石,是最磅礴的力量源泉。哪怕关山阻隔,哪怕峭壁横亘,都挡不住追求幸福的脚步。

本文地址:http://gzsjx.gzrbs.com.cn/detail.php?cid=11&id=1664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