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当前位置:首页 > 记者手记 > 正文

好记者讲好故事│我所经历的贵州精神

信息来源:田佳佳浏览量:1042更新时间:2018-09-18 15:19:42

各位老师,朋友大家好!说起贵州精神,我想很多人比我清楚是哪16个字,1000个人的心中有1000种贵州精神,对于我而言,它不是枯燥的文字,不是拉起来的红幅,而是一次又一次看得见、可触碰的经历。

去年夏天,我参与直播《横竖就看贵州桥》,我和搭档苏东方分别在大桥的横线和竖线上为大家介绍三座贵州的桥梁。

坝凌河大桥,主塔高度186米,那么高的地方,我们是怎么到达塔顶的呢?答案很简单:爬上去的!主塔里的钢架楼梯有40多层楼的高度,需要爬40多分钟。11个到达塔顶的小伙伴,都切身体会过一个成语:汗如雨下。

由于三场直播是在周末中午11点开始,节目结束回到地面是下午两三点,没办法吃午餐怎么办?大家早餐的时候,想到了加鸡蛋,加豆腐,加粉,这是摄像小梁的粉,美其名曰:四喜丸子。

要想富,先修路。贵州人对于道路通达,有着超出常人的渴望

世界上最高的桥——北盘江第一桥,我采访过一位生活在大桥旁边的村民佟大哥,这座大桥修了四年,他和家人就等了四年2016年大桥合龙那天,他背着80岁已经走不动路的母亲,一家人像过节一样,到桥上看合龙。

为什么贵州人对路和桥那么渴望,因为要想改变“人无三分银”,首先要改变“地无三里平”。

这是乌江上最宽的桥——楠木渡乌江特大桥合龙之前的照片,工人需要在断口安装施工设备,这位工人就悬在距离江面200米的高空,一只脚踩在一个铁架上工作,像他这样来自贵州的工人有很多位。

我猜,他们的家人应该不知道他们具体的工作内容,更没有看过他们工作的场景。因为没有一个母亲会允许自己的孩子做那么危险的工作,没有一个子女忍心父亲干着那么揪心的活路。当他们修桥的时候,并非对危险一无所知,但是他们选择坚持下来。

这是几百米高空的贵州精神。

40年前的贵州人是怎么修桥的呢,上个月我采访了81岁,原交通厅副厅长肖泽章老人,他说,当时修桥不像今天,可以一桥飞架南北在几百米的高空修桥,由于技术限制,当时架桥只能沿着河谷布线,修桥也大多选在冬天枯水期,因为这时水位最低。大家首先要找来木柴烧起大火,当然这不是为了篝火晚会,干活之前每人还要喝几口烧酒让身上暖和一点,接下来他们要做的,是深吸一口气,在寒冬腊月跳进刺骨的河水中,在三四米深的水中抗着沙包扎围堰,修桥墩。

老人家说,当时真是冷啊,尤其上岸以后,风一吹,浑身发抖。

这是40年前的贵州精神。

如今,贵州的桥梁超过2.1万座,8800多座是高速桥梁,世界排名前100的高桥中有40多座在贵州,没有这些贵州人以及他们的精神,就没有今天的世界“桥梁博物馆”。

桥的故事是说不完的,但今天最后一点时间,我想和大家分享我采访经历中难以忘怀的那一束束手电光亮。

2013年,贵州很多地方遭遇干旱,贞丰县是特旱县, 27万亩农作物受灾。当时,我和搭档朱彬得知,岩鱼村村民每天都会在水源点守水取水,昼夜不息,我们决定去看一看。

由于旱情严重,当时,我们去到的地方都是一片枯黄色,就连耐旱作物玉米都绝收了,让我意外的是,这个村需要大量用水的水稻却是一片绿色。

岩鱼村是空壳村,留下来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女,由于水源点水位不断下降,往往水要蓄上十多分钟,才能够达到水泵抽水的高度,为了避免烧坏水泵,大家约定24小时轮流值守,一家守一两个小时。

深夜守水,村民们带来查看水位的手电筒,不一会就吸引了大量的蚊子,村民杨海芬说,每次守水都要来献点血。我们还遇到70多岁的老人黄学文,由于腿脚不灵活,老人走路有些蹒跚,为了不影响取水,老人会提前两小时来安装水泵、排列线缆,做好准备工作,老人说,抗旱靠人靠天不如靠自己。

500多户村民100多个日夜的坚守,在大旱之年保住了1800亩水稻,这是带着泥土气息的贵州精神。

从几百米的高空到这一束束手电光亮,在同一片土地上感动我的是同一种精神:

它是比黄金更重要的信心和信念;

它是面对挫折,落后,深知抱怨没有用,要振作起来的心态;

它是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实际行动;

去拼,去闯,去创造,才会有更好的活路,才会有伟大的复兴。


本文地址:http://gzsjx.gzrbs.com.cn/detail.php?cid=11&id=1665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好记者讲好故事│忘掉伟大 归于平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