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项学习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三项学习教育 > 正文

图片专版如何接地气、道百姓?

信息来源:《中国记者》杂志浏览量:943更新时间:2013-03-22 11:53:11

图片专版如何接地气、道百姓?

——《大连日报》“镜头中的大连——市井万象”图片专版操作思路

      摄影专版如何呈现“接地气”的影像?如何避免僵化?《大连日报》为此专门开辟“镜头中的大连——市井万象”图片专版,本文将介绍这一专版的操作思路。

      找寻大背景下的“新”变化

      走基层,如何寻找新题材?从哪里挖掘新鲜的东西?我认为社会发展与人的生存状态相联系,透过人的生存状态看社会,就会发现当下社会的新变化。

      2012年8月的一次采访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与大连湾街道的一位机关干部聊天中得知她最近很忙,忙于带着村民练走台步。业余模特队,在城市里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在大连湾却是新闻,之所以这么说,因为记者对这里的变化一直很关注:十几年前,这里还是远离市区的小渔村,村里妇女除了赶海、种地,就是做饭洗衣、收拾庭前院后,谁要是出来走台步还不得被街坊邻居笑话?而现如今,这里变了。2007年,这里被确定为大连市“两区一带”发展战略的重要区域。2009年,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获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经济发展为人们思想变化插上翅膀。

      记者深入村里采访还发现不少颇具时代气息的细节:2010年,村里几名年轻妇女自费出去学,现在是村委会出钱请来专业模特老师指导;刚从自家菜园里赶来训练的队员穿着“耐克”运动鞋;两位最爱“浪”的姊妹每次排练之前都要到村里的小发廊花5元钱“美一美”;村民模特队参加大连国际服装节的全国模特大赛等。记者一直跟踪采访到模特大赛结束,虽然最终这支农村业余模特队没能进入决赛,但这群质朴的农家妇女用自己对美的追求折射了时代变化。事件虽小,故事却很吸引人。见报稿子的标题就是一个大连湾老爷们儿的一句话:《“俺家媳妇做饭都迈‘猫步’!”》。

      “留心走”比“用脚走”更重要

      提到走基层,让人首先想到“走下去”,到农村、到工厂、到基层。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对每个记者来说,走基层的意义不仅在于“用脚去走”,更重要的是“用心去走”。其实你周围就是基层,留心身边最熟悉的人和事,也许是你的邻居,也许是你的家人,也许是和你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就能发掘出非常鲜活的新闻。

      大连星海广场是著名的旅游景点。2012年夏天,大连日报社社长李明明在这里发现了一个由一对夫妻经营的出租、出售陀螺生意的小摊(图1),闲聊当中发现摊主的生活很有故事。两个人每天都工作到夜里11时才回家;他们摊位上的陀螺有十几种,大部分都是自己研制的,甚至于抽陀螺的鞭子材料也是男主人冯树英经过反复试验确定的。他们的陀螺被海南、新疆、云南等不少地方的人批量购买并开店经营,老冯本人也是陀螺迷,他的绝技是一次能同时控制十只飞转的陀螺不停,许多孩子(图2)都慕名来向他学玩陀螺;虽然老冯的摊位是星海广场里最小的一个,但老冯却希望能将这有益健康的运动传授给更多人。摄影记者前去采访时发现,会玩陀螺的大人比孩子多,瘾头儿比孩子大;而且很多外国人都喜欢这种游戏,不仅玩起来津津有味,还买回去给朋友做纪念品。没过几天,《走,到星海广场打陀螺》摄影专题给读者呈现了这样一组画面:顺着“啪啪”清脆的鞭声,你的目光不由自主地会被不远处飞旋的陀螺所吸引,那一个个挥舞着鞭子,弯着腰、抹着汗,对着小小的陀螺猛劲儿抽的,有孩子、有大人,还有金发碧眼的老外……“多少年没碰这东西了,玩得上瘾不说,小时候的快乐记忆全回来了!”一位50多岁的中年男子乐呵呵地说。

      2012年8月,一位记者逛早市买菜,发现市场旁边的几株大槐树花开正盛,一对养蜂夫妻早早起来辛勤劳作。上前一打听,他们是外地来的,几年前就相中了这几棵老槐树,每年的这个时候,就像候鸟儿般在这几棵大树下安“巢”,时间久了,周围的邻居也熟了,大家都像亲戚般照顾这外乡的两口子。每年春天将过,大家就念叨着要买老李的蜂蜜了,而对老李来说也是一样,尽管漂泊就是他的生活,但每次离开,都舍不得这几株老槐树,舍不得他的“邻居”。几天以后,摄影专题《槐花开了,老李就来了》见诸报端,朴实地为读者介绍了一位“候鸟邻居”身在异乡的快乐与勤奋,让人读起来颇感亲切,如同自家楼下的一位养蜂人。

      从“拍别人”到“拍兄弟”

      一名摄影记者喜欢游泳,因常到海边采访的缘故,结识不少冬泳爱好者。一年四季,他每次到海边都随身携带防水相机,夏天拍巨浪、拍潜水、拍游泳者捞海蜇,冬天拍冬泳、拍垂钓、拍海冰,拍到不少发生在海边的好新闻。有一次,在老虎滩海边的一位钓鱼者钓上来一条身体橘红、长着绿色翅膀的漂亮小鱼(图3),拎到岸上时,周围人都颇感稀奇。而此时,记者恰巧就在现场,抓拍到难得的瞬间。更有趣的是后来在围观者的建议下,钓鱼者打算将奄奄一息的小鱼放归大海,记者又潜水拍到小鱼被放生,在水里逐渐恢复体力后慢慢游进大海的画面,故事新奇,场景独特。第二天,半个版《美丽小鱼回家了》的报道让许多读者为之拍手称妙。该作品还被评为中国地市报年度新闻二等奖,是一次典型的在自己熟悉领域发现好新闻的例子。

      后来,该记者随黑石礁冬泳队参加“迎全运,游大海”的大连海滨万米游活动。在和黑石礁冬泳队近距离接触过程中,记者发现不少好新闻线索,比如该冬泳队连续多年都是全国冬泳比赛团体冠军或亚军;他们组织严谨,每天都定时、定点,每人都要身系安全气囊集体下水,建队十余年从来未发生过安全事故等。摄影专题《黑石礁海边有群搅热冬日大海的人》见报以后,记者深有体会:以前拍这种题材是“拍别人”,现在就象采访自己的兄弟一样亲切。

      深挖出来的“刘一刀”

      北方人每到秋季都要加工青菜,为冬季的餐桌做准备,这是物资匮乏年代遗留下来的习俗。如今虽然生活条件改变了,但不少人家仍然留恋那些酸菜、咸鱼、咸萝卜之类的传统口味儿,于是每到秋冬季节,不少老一点的街区里就能见到加工秋菜的场景,以前也有过报道。在部门策划会上,记者讲过这个题目以后,我们觉得内容不算新鲜,希望他进一步细致挖掘,找找新故事。记者再次下去采访时,和家住“大板楼”一带的许多老街坊了解加工秋菜的故事,果然找到了七十多岁,外号“刘一刀”的刘春芬大娘。刘大娘“刀法好”又热心肠,她靠着“门帘式连刀萝卜挂”还教出了不少新徒弟,就在这几天,她就帮助邻居切了1000多斤萝卜。在采访现场,刘大娘负责切萝卜,其他邻居负责凉晒、烧水腌酸菜,好一幅“和谐邻里图”!在另外一条街上,记者又抓到一个有趣的细节:外地打工妹也入乡随俗,却因不会切出那种高难度“萝卜挂”,索性切出萝卜条摆在盖帘上晾晒。当这组《咸鱼萝卜干晾出大连老味道》摄影专题见报以后,很多读者打来电话表示,这样的报道真的很有“民生味道”!

      采访现场的语言最生动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不少摄影记者对新闻写作比较头痛,更喜欢和文字记者合作,自己只管拍照。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种“合作报道”的新闻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报道效果打了折扣。因为两名记者对同一事件的理解有差异,尤其是文字记者在工作中往往比摄影记者距离图片新闻现场更远一些,图片会把更独家、更亲民的要素呈现给读者,而由别人写的文字与之相配往往无法表达出这种现场感。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积极倡导摄影记者在报道中自己写稿子,鼓励记者用富有现场感的平实语言写文章,我们称之为“用镜头给读者讲故事”,值班主任则认真把关,仔细雕琢。经过一段时间磨练,以前头疼写稿的摄影记者也经常写出受到额外奖励“优秀稿”。此举不仅增强了记者的写稿信心,报道效果也比以前大有提高。

      本报一位摄影专业的实习生,跟随自己所在医科大学的同学送医下乡,采访了一周时间,拍摄了不少有人情味的照片,报社认为照片的分量适合做专题版,便鼓励她独立写文字。后经5次改稿,删掉“套话”,重点突出采访中的现场情节和细节,摄影专题报道《“把嘴巴张开,让姐姐给你看看牙!”》便出炉了,实习生兴奋地说:“这可是我第一次写这样的大稿子啊!”。而大家对由实习生完成的这组报道的评价是画面自然、生动,视角独特、细腻,语言朴实富有现场感,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以前记者的作品。(杨国胜 《大连日报》摄影部副主任)

本文地址:http://gzsjx.gzrbs.com.cn/detail.php?cid=13&id=192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