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项学习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三项学习教育 > 正文

媒体“走转改”需打通“最后一公里”

信息来源:光明网-传媒频道浏览量:2033更新时间:2014-05-30 15:21:33

    5月11日至14日,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四川省广元市委宣传部联合组织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近20家媒体的编辑记者开展了为期4天的“走基层•广元行”活动。中央近20家媒体编辑记者联合走基层,集中采访一个偏远欠发达的地区,不仅是作风的深入转变,而且深化了新闻媒体走基层的内涵,也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加油鼓劲的作用。特别是活动结束后,部分媒体的编辑记者要求继续留下来深入采访,他们对广元的“生态立市、文旅兴市、富民强市”以及文化遗产与人文特色很感兴趣,觉得许多亮点需要深入挖掘。由“接地气”到“下深水”,中央媒体编辑记者这一行动,对媒体如何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提供了借鉴,树立了榜样。

  媒体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亮点纷呈,经验频出,走基层的制度建起来了,走基层的编辑记者多了,接地气的新闻多了,短实新的文章多了。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媒体,一些编辑记者走基层,走得有些变味。到了基层,要不拿着相机晃一转,要不听完汇报要点材料就走人,要不早去早归,要不一天跑几个点。这样一来,基层是走了,地气是接了,但没有沉下去,没有下深水,作风还是形式主义,文风依旧,写出的东西缺乏新闻性,缺乏深度,缺乏感染力,含金量不足。原因在哪里?原因就在差“最后一公里”。走基层,不仅仅是接地气,而是一个探矿掘矿的过程。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一个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同样,媒体的“走转改”活动也要打通“最后一公里”,否则,就会前功尽弃。这“最后一公里”,就是要沉下去,下深水,沙里淘金,掘出好矿。达到这一最佳结果,就需要时间,需要发现,需要鉴别,需要提炼。按广元日报总编辑张建明的话说,就是用时间换取新闻线索,用时间换取新闻源的空间,用时间换取新闻报道的深度。能否打通“最后一公里”,关键在于态度,在于事业心,在于责任心。其次,在于能力和水平。热爱就会敬业,敬业才有发现,有了发现就会发掘,有了发掘就有结果。当然,伴随这一过程,离不开新闻业务能力和水平。

  “接地气”的最终目标,就是多出好新闻,多出精品。沉下去,下深水,就不愁佳作不断。去年底广元日报的一篇叫《旺苍有两个被爱遗忘的“特困村”》的内参,引起市委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这两个村自然环境恶劣,有的地方出行要靠梯子爬岩。耕种方式仍然是广种薄收的原始方式,而且有三多:光棍多、残疾人多、文盲多。写出这篇内参,是本报两名记者先后3次深入两个村十几个组全面了解情况后完成的。每一次去,都是住在农家,吃在农家;每一次去,都会把身上所有的钱捐给特别困难的群众。摄影的记者边拍边流泪,主笔的记者边写边流泪。图片视觉冲击力强,文章写得有真情实感。

  但广元日报并没有只停留在内参上,而是在市领导作出批示后,成立了专题报道组进行追踪报道。从今年1月起,平均每月深入这两个村一次,了解扶贫进展情况。陆续写出了《广元日报一篇内参引起高层重视 市委书记马华用“脚”作批示》、《投入近亿元长短期规划 帮扶两个村两年内脱贫致富》、《扶真贫、真扶贫,贫困村村民拿出茅台感谢驻村干部 驻村干部为难了:这茅台酒喝还是不喝?》等消息、通讯、现场新闻,这些作品不仅接地气,而且文章短实新,有深度,表现手法也新颖,得到市委宣传部阅评办的肯定,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如果没有沉下去,只是湿湿脚,就难以写出这样的好新闻来。

  另外,接地气能做到下深水,也是对编辑记者新闻采访写作能力的检验与锻炼。要写出好新闻,写出精品,需要新闻发现,需要新闻责任感,需要新闻敏感性,需要新闻采访技巧,需要新闻写作的功底。今年年初,我带记者到青川县的桥楼乡采访。去了后,在他们书记办公室外的会议室,我们足足等了一个半小时。当时乡镇的工作人员的确都在忙,书记在解决务工农民的报酬问题,还要组织村组班子换届后首次工作会议,同时,县委组织部送新来的镇长上任,要开个交接会。另外,村民找书记办事的人络绎不绝,没有一个人被拒绝在外,随到随办,受冷落的却是媒体的人。一个半小时后,我们只好离去。一同来采访的记者抱怨说,今天白来了。我想的却不一样,就是这半个小时,让我们看到了基层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后,作风发生的实实在在的变化,让我们见识了为民务实的基层现实版。在我的指导下,一篇《冷板凳坐得心里暖烘烘的——青川桥楼行》的小通讯出来了,所写的心得体会也被《中国新闻出版报》采用了。

  前面提到的《扶真贫、真扶贫,贫困村村民拿出茅台感谢驻村干部 驻村干部为难了:这茅台酒喝还是不喝?》这篇事件通讯,是在采访帮扶干部怎样帮扶贫困村的事迹时,偶然听到的一件事。走基层回来后讨论怎么写时,大家的落脚点都是帮扶干部做了什么事等。我觉得,这样写模式化的痕迹很重,没有新意。我建议就写贫困村的村民请帮扶干部喝茅台酒这件事,即揭示了老百姓对干部亲民务必实作风转变的认同,又反映了新时期下干部怎样才能和老百姓建立亲如一家的关系。这篇稿子发表后,说服力极强,在干部群众中反响很大,记者也从中得到了重要启发,基层不缺乏新闻,而是缺少发现,对记者提高新闻采写能力又是一次锻炼。

  总之,走基层接地气只是一种形态,而不是目的,不是结果。能沉下去,下得深水,写出有价值的新闻来,才叫落地,才叫成果,否则,就演变成了一种新的形式主义,作风没得到改变,文风也没得到改变。

    (作者:广元日报记者 傅尹

本文地址:http://gzsjx.gzrbs.com.cn/detail.php?cid=13&id=948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