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记者心中的“大满贯” 全国新闻界网球大赛成品牌

信息来源:新华社浏览量:2895更新时间:2017-06-14 11:45:00

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 题:记者心中的“大满贯”——全国新闻界网球大赛渐成品牌

新华社记者王集旻

“从万总编到老万,再到万老,我是一步步看着这项赛事成长起来的,现在它已经是属于媒体人的盛大节日了,”虽年过古稀,依然精神矍铄的中国网球协会副主席万伯翱谈起自己一手创办的全国新闻界网球大赛,眼里写满了兴奋。


△图为万伯翱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


1996年,万伯翱和时任浙江日报社总编辑江坪发起并举办了首届全国新闻界网球赛,如今这项比赛已发展为全国新闻界最具影响力的一项传统体育赛事。9日至11日在北京九华山庄举办的“永恒杯”网球大赛,已经是第16届全国新闻界网球大赛了。

从最初7支队伍、20几位选手,到现如今20支代表队、数百人的参赛规模,这项赛事无论从办赛连续性、影响力,还是从参与广泛程度上而言,都是中国新闻界业余体育赛事中的品牌,是记者心目中当之无愧的“大满贯”。

“我也没想到这个比赛能坚持20多年,更没想到赛事规模会变得这么大,这期间除了比如发生汶川大地震这样的极端事件的年份,我们的比赛基本上都坚持举办下来,这在新闻界的体育比赛中是独一份儿,”万伯翱说。

在本届网球大赛参赛选手中,来自新华社体育部的高级记者梁金雄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曾参与过首届赛事的元老之一,他对于这项赛事也有着深厚的感情。

“就好像职业选手总期盼打上网球四大满贯一样,中国爱好网球的记者非常盼望能参加这项网球大赛,每到五六月份,大家总会询问比赛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就像是个盼头一样,这说明这个比赛已经形成了传统,真正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梁金雄说。

令人欣喜的是,新闻界网球大赛不仅在赛事规模上不断扩大,比赛水平也逐渐水涨船高,曾经闯入前四名易如反掌的球员们,现如今发现打进八强都要“以命相搏”,正如万伯翱所言,比赛越来越有了“专业的味道”,而这正是万老最终极的愿望。

“我们的赛事,往小了说是促进记者的健康,往大了说,是全民健身的一部分,是网球普及的一部分。一个国家只有把体育普及成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变成一个体育强国。老百姓们从事体育的时间是不是越来越多,体育消费是不是在日常消费中占据更大比例,身体素质是不是获得提高,这些才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是否强大的标尺。过去我们在奥运会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们还不能浮躁,不能骄傲,我们应该更扎实一点,最终是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万伯翱说。

梁金雄对此表示赞同。他说:“这就好比打地基,只有夯实了基础,举办更多的草根赛事,才能涌现更多后备人才,出现集团优势,才会成为像俄罗斯、美国这样的网球强国。而新闻从业者有这个优势,可以通过自身参与和宣传报道的方式,使普及的辐射力变得更大,从而影响到更多人。”

中国两届职业大满贯双打冠军得主郑洁百忙之中也参与到新闻界网球大赛当中,她表示以前是“记者为我们忙,现在我要为记者们鼓劲加油”。

“网球是一个特别好的项目,不管是青少年还是中老年,能够参与进来对于身体和心情都有好处,新闻界网球比赛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肯定能为国家的全民健身和网球普及作出贡献,”郑洁说。

在每届比赛中各队不乏总编辑带头参加。正在党校学习的贵州日报社总编辑万群,在遗憾地错过首日两场小组赛后,第二天抓住休息日的机会赶到赛场,参加了小组赛最后两场比赛。

“打球出出汗对缓解身体疲劳很有效果,而且通过比赛我感受到了全国同行的网球水平。”万群说。

一共参与过8届新闻界网球赛的河南日报社副总编辑肖建中认为,这项比赛更像是一个大聚会。“每年我们都有机会相聚,并且共同寻找一份快乐。”

参加本届比赛的有人民日报、新华社、河南、内蒙古、浙江、贵州、新疆等省区市的20支代表队,共157名男女选手,他们来自全国69家媒体。记者们一致认为,这项赛事没有虎头蛇尾,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万伯翱这位“带头大哥”的投入和坚持。

“我觉得这项赛事一定要坚持下去,在我不能打的时候,也要薪火相传。我们这次的赞助商是郑州的永恒集团,我也希望我们的赛事能够永恒存在下去,”万伯翱说。

除了参赛队员的身份,梁金雄还是本次大赛的新闻部主任。据他介绍,现在已经有很多企业准备赞助这项赛事,如果能够在办赛机制上有所突破,新闻界网球大赛就会更健康可持续性地发展下去。

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卿尚霖对于新闻界网球大赛也有着自己的期许。他说:“人人参与网球,尤其是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能够以身作则,带头来贯彻落实国家的全民健身战略,我感到由衷高兴。对于每一个人而言,身心健康也是最重要的任务。”


本文地址:http://gzsjx.gzrbs.com.cn/detail.php?cid=2&id=1637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