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特写:布依山寨年夜饭 “营养绿色”成主角

信息来源:新华网浏览量:1075更新时间:2013-02-21 09:53:36

特写:布依山寨年夜饭 “营养绿色”成主角

新华社记者王念、周芙蓉

    和当地的汉族群众一样,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好花红村的布依族村民们也很看重团圆的除夕夜,不管离得多远,都会赶回寨子里来吃一顿团圆饭。不同的是,昔日大家非常在意的大鱼大肉渐渐退到了餐桌的一旁,如今他们更注重营养和绿色。

村民刚从地里摘回来的新鲜蔬菜。新华社记者 王念摄

    好花红村的除夕年味很浓。走过涟江上长长的风雨桥进村,记者在清亮的水渠边遇到两位正在洗菜的村民。57岁的杨阿秀洗着一只很肥的老母鸡,打算炖一锅汤,再去菜园里摘些新鲜的蔬菜,配上点布依人家的腊味小吃,年夜饭就齐了。在一旁的杨昌珍则认真地淘洗一大把刚从山里挖来的折耳根,她笑着说,这样的野菜更受家里人欢迎,得多准备点。

    杨阿秀指着不远处的农贸市场说,全村就几百户人家,菜场的肉摊天天都要卖七八头猪,也不缺钱,什么时候想吃什么时候买。“过去生活苦,一年到头就盼着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如今,要说吃的,天天都像过年。真到过年了,倒想吃点素的。”

    村民蒙文军的新房紧靠着村文化广场,竹林旁的两层小楼清爽别致。年夜饭开始前,村支书王恩达正在帮着蒙文军贴春联。小蒙新婚的妻子王娇娇则在厨房里忙着张落年夜饭,在清炖的土鸡和布依族风味腊肉对比下,洗净的一大盆蔬菜显得青翠诱人。王娇娇说,白菜、萝卜、菜苔等等都是刚刚从地里摘回来的。“80后”的小俩口在沿海打过工,更懂得饮食的健康和营养。忆起小时候盼过年,盼的就是有肉吃。“如今不是吃不起,而是吃不下,也不敢瞎吃,还得讲点营养和健康嘛。”蒙文军说。

    说起好花红村的变化,王恩达如数家珍:2005年之前,村里的路还是泥巴路,现在通到每家每户的都是水泥路;三分之二的人家改造了房屋。这些年村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3000亩优质大米的收入还不算,只说平均每户一亩金钱桔,就能给每家带来上万元的收入。近年,村里瞄准花溪大学城发展优势蔬菜,又能给村民带来一笔不薄的收入。“保守估计,去年我们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6000元。”

    走进村民王小艳家,火炉上清炖的鸡汤冒着腾腾热气,布依特色的小菜色香味俱全。好客的主人一定要拉记者入座,米酒一杯不能不喝,说不能坏了布依人待客的规矩。王小艳家年夜饭的菜并不多,但非常精致,凉拌野菜、腊猪舌和血豆腐等非常有特色。一大盆青菜、豆苗和菠菜等蔬菜是下午才从地里摘回来的,在鸡汤里烫一烫就可以吃了。王小艳说,他们村的蔬菜绝对绿色环保,供给贵阳花溪的高校,很受欢迎。“种一亩佛手瓜,一季就能收入8000多元。”

    在好花红村走访布依人家,天色还未晚,村里的爆竹声已经响成一片,很多人家的年夜饭都吃得比较急切,一问,原来他们都急着要赶去参加第三届村里的春节联欢晚会的彩排。大年初一晚上要正式演出,村民们自己是导演,也是演员。王小艳说:“可不要小看我们的晚会,我们都觉得,比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好看多了。不信,明天晚上你们来看看。”

    “今年是第三年村民自发组织春节联欢会。”王恩达说,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民更看重精神生活。举办这样的活动,既保护和传承了民族文化,又满足了群众的精神生活。

    新华网贵州频道2月10日电

年年有“鱼”。新华社记者 王念摄

桔树丛中的好花红村,金钱桔是村民们增收致富的摇钱树。新华社记者 王念摄

好花红村民居。新华社记者 王念摄

好花红村村民的壁画。新华社记者 王念摄



本文地址:http://gzsjx.gzrbs.com.cn/detail.php?cid=2&id=90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