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史记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史记 > 正文

周恩来传世照片印制始末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浏览量:2501更新时间:2013-09-27 16:15:17

殷幼芳珍藏多年的照片打样图。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在全国各地放映,大家都说电影拍得好,我这里有一幅周恩来总理的传世照片,是当年我负责参与印制的。”应国内印刷色彩专家殷幼芳的邀请,近日《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专程来到他家里,听他讲述周总理传世照片的印制故事。

  被指定负责照片制版印刷

  一走进客厅,记者就看到书桌上摆放着一张殷幼芳老人保存完好的2012年10月28日出版的《北京晚报》,在《五色土》专版上是一幅人们非常熟悉的周总理晚年照片——周总理一身灰色中山装,侧身背倚沙发,左臂扶在沙发上,右臂微微靠在胸前,沙发是棕红色的,紧靠沙发右侧的茶几上放着一个有盖、带花的白瓷茶杯,总理面容消瘦,一枚“为人民服务”的大红色徽章别在中山装左上口袋的上边,他双目深邃而坚定地注视着前方。

  这幅周总理晚年时期的经典照片,出自意大利《时代》周刊摄影记者焦尔焦·洛蒂之手,拍摄于1973年1月。但这幅照片原版辗转被拿到北京新华印刷厂制版印刷则是5年之后的1977年秋季。

  当时,殷幼芳任北京新华印刷厂平印车间党支部副书记兼制版工段长,在业界以制作伟人图像著称。他清楚地记得,1977年入秋后的一天,新华社的一位同志和北京新华印刷厂的厂领导拿着这幅传世照片到车间找到他,指定他专门负责这幅照片的制版和印刷。

  今年79岁的殷幼芳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看到这张照片,我惊喜万分,凝视良久。”

  照片是精放的10英寸彩色照片,整个画面以暖色调为主,略微偏黄,色调厚实庄重,深深的背景衬托出周总理当时的精神状态。他说:“从照片上能明显看到周总理老了,脸上起了许多老年斑。”

收藏的打样图已经有些泛黄

  这张照片来之不易,殷幼芳说,送照片的那天,新华社的同志向他们制版技术人员讲述了当年意大利摄影记者是怎么撒谎从而拍成这幅照片的,我国前驻意大利政务参赞王传斌又是怎么把照片藏在箱子底层带回国内的,时任新华社国内部负责人李尚志是如何看到这幅照片,时任新华社社长曾涛又是如何决定将原片翻拍后拿到印厂制版印制的……听得他们是又惊又喜。

  新华社的同志还告诉他们,邓颖超同志曾这样评价这幅照片:“这是总理生平中最好的一张照片。”这让殷幼芳感到肩上的重任。

  新华社的同志和厂领导希望这幅照片在制版、印刷时,不但要忠实地再现原稿的色调,更要表现出周总理的精神面貌和伟大的人格力量。

  殷幼芳接到任务后,立即召开各工序的技术骨干会议,研究印制方案,制定工艺方法。

  在讲述当中,他拿出自己精心收藏的当年用于制版的周总理传世照片打样图,记者看到图纸已经有些泛黄,打样图的下部标有6个色标。

  殷幼芳说,要想完美复制原稿,就需要把原稿稍作放大,放大到17英寸,制版时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如画面整个色调、人物神态、脸上的老年斑等,在复制过程中既要保持原稿的这些特点,完美再现原稿,又要能够做到升华原稿的效果,同时在细节上不能失真。

  北京新华印刷厂当时已经引进了全国第一台DC-300电子分色机,他们决定采用最先进的电子分色机进行扫描分色,明确以电子分色机标准化还原扫描为主,做到对原稿复制的忠实性,对原稿某些不足只进行局部修版。殷幼芳把这种修版叫做“画龙点睛式的技术性修复”。

  人生中最值得纪念的事

  面对人们非常熟悉的周总理这张经典照片,记者很想知道哪几个地方做过局部技术性修版。殷幼芳介绍说:“修版时只对鼻尖局部高光、衣袖和白瓷茶杯的偏黄做些减黄的修整,这样能使整个画面看起来更加精神。”

  照片画面的背景偏深,但是整个画面的色彩和层次看上去又非常丰富和清晰,在制版过程中这又是怎么处理的呢?他说:“在制定工艺方法时,我们以柯达反射灰梯尺的白、黑色块作为黑白场定标的采样点,这样可以保证原稿阶调层次的准确再现。在扫描、制版过程中,采用稍加深中调的层次曲线,保证中间色调饱满厚实、层次丰富;同时采用稍加强的清晰度数据,保证层次细微、质感清晰。”

  经过紧张的扫描、制版、调色、修版,从拿到照片原稿到拿出制成的样张,殷幼芳带领相关技术人员仅仅用了一周左右的时间。

  新华社的同志看到样张后非常满意,连说:“很好,很好,胜似照片。”打样图定稿后,北京新华印刷厂选定最好的印刷机和机长,选用最好的纸张和油墨进行印刷。

  在讲述这段往事时,殷幼芳老人很少谈自己在整个印制过程中是怎样的工作状态。他的老伴在一旁告诉记者:“他技术好,那段时间,他每天都很晚回家,家里的事不闻不问,都是我干。那时我们的孩子还小,他也顾不上。”

  作为国内印刷色彩专家,殷幼芳印制过很多伟人头像,但负责印制周总理传世照片这件事,是他人生中最感到自豪、最值得纪念的事情之一。当看到这张传世照片制成印刷品,很快传播到全国,出现在各地的书店里,悬挂在家家户户,各种报纸、杂志纷纷刊登,他很是欣慰。(李彦 文/摄)

本文地址:http://gzsjx.gzrbs.com.cn/detail.php?cid=5&id=617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