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奖坛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奖坛 > 正文

“三不出”背后的民生考量(第28届贵州新闻奖一等奖作品)

信息来源:贵州记协网浏览量:1111更新时间:2013-05-29 14:57:03
  小腮镇的孙维权和鞠周富两家,因山林地纠纷产生矛盾。村干部来到现场进行调解,两家握手言和。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这句话出自《周易》坤卦,据说是余庆县名的来历。余庆人把这句话当做城市精神。踏上余庆这片土地,总会不经意间“邂逅”这句话,总会不自觉的,被一种乐观的情绪感染。

  余庆人幸福指数高,由此可一猜。

  余庆先后获得50余项国家级荣誉。2011年,荣获贵州省“十佳和谐县”表彰,并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在全省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群众满意度民意调查中,连续三年综合排名位居全省第一,其中23项民调指标中有新农村建设、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党群干群关系等13项指标居全省第一。

  余庆人幸福指数高,由此可一证。

  11月初,夜凉如水。河滨广场灯火辉煌。数百群众拖家带口来看每个周末的一台本地文艺汇演。本周小腮镇主办,开场歌舞,两个男子一串筋斗翻过。弯腰屈腿,颇显笨拙。下台前自己忍不住笑了。记者环顾四周,见观众也笑,笑里都是善意。似乎他们不是在看演员,而是看家里人在表演。

  余庆人幸福指数高,由此可一鉴。

  近年来,余庆探索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的创新社会管理基本经验。在此基础上,2012年7月,提出建设“中国和谐社会示范县”的宏大构想。

  听说记者来采访创新社会管理,余庆县县委书记舒存水晚上硬拉着记者去看余庆中学。晚自习的灯光中,指着操场说,学生都爱惜塑胶跑道,不会穿皮鞋去走。他还建议记者去看县医院。在他看来,创新社会管理,得从发展教育、医疗说起。

  舒存水说:余庆是个谜,谜底是个“民”。

小事靠商量 有话好好说

  从一桩山林边界的调处,看新型干群关系;从中关村5年没有一起民事纠纷,看民主自治的力量;从农村社区建设,看城乡统筹发展。

  11月2日,小腮镇春景村冷水沟组。

  顺着山坡上行百余米,我们来到村民鞠周福家,他的妻子陆文英给我们讲起不久前和邻居孙维权发生的一起纠纷。

  几个月前一天,孙家稻田放水淹了鞠家的油菜地。负责调解的村干部从絮絮叨叨中找到了矛盾起源:林地分界不清。对村民利益诉求的理解使得这事很快得到解决:带双方上山勘测林地,达成共识后重新埋设界桩。两家人在协议书上按了手印。

  大矛盾多来自小纠纷。余庆抓早抓小抓源头,这样的事算是小小一例。

  如今全县69个村(居)都设有群众说事点,专人负责与民说事,1779个村民组长受聘为群众工作信息员负责调解纠纷。老专家、老教师、老干部、老军人、老模范都被发动起来,进村入户,听民意,解民忧。

  “弯刀将就瓢切菜,众人将就事情来。”余庆县委常委、群工部长黄国有认为没有做不通的工作,只有错误的方法。

  在小腮镇中关村,记者提出采访一桩新近调解的纠纷。

  支书饶杰搔了搔头皮,为难地说,最近好像没有。他扭头和村委会主任肖顺怀嘀咕了两句,然后肯定地对记者说:中关村近5年没有一桩民事纠纷。

  中关村的事,村民代表大会说了算。村民代表大会有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制定修改村规民约。去年和今年制定的村规民约就有很大不同。在公路上乱堆乱放的处罚力度加大了一倍,从2011年的最高1000元增加到最高2000元。管到了点子上,纠纷就失去了根基。

  2004年,余庆率先在全省实行“村官海选”,参选率达93%,成功率达100%。连续三届海选,一大批能力强、群众公认的农村能人当上村长或者社区区长。该县先后两次荣获了“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称号。

  10月29日中午,松烟镇友礼村和平社区。70多名户代表齐聚村里的一家“农家乐”,他们或蹲或坐或站,静静地听一个秃顶老汉述职。

  演讲的老汉叫吕代书,61岁,大家叫他吕区长,他这个区长是没有行政级别的,管理社区108户人家,一年的工资1000元。

  2008年底,松烟镇被列为城乡一体化改革实验试点,友礼村4个小组108户要合并为一个社区。在有90多户参加的海选区长大会上,吕代书以80多票当选。

  当选后,吕代书着手村寨道路硬化,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吕代书把外地打工的儿子儿媳叫回家修路。刚开始工地每天只有6个人,吕代书夫妇和儿子儿媳就占了4个。吕家的行动感动了大伙,很快有40多人来到工地,20天就完成了10公里的道路硬化。之后,他又引进客商投资兴建“沁心源”水厂,开发荒山种植茶园400亩。今年,吕代书入了党,结束了村里20余年未发展党员的历史。

  余庆抓住“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试点县”契机,按照“2000人左右,15分钟办事服务圈”标准,投入4300余万元,成立108个新型社区。

  把城乡统筹作为不断壮大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余庆社会公共投入占财政总投入的比例逐年提高,城镇化率达50.5%,城乡差距缩小,利益格局相对均衡,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建设成果。

基层搭平台 为民办大事

  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到“创新社会管理”,从“管控型”到“服务型”,乡镇一级的职能定位中,服务占多少比例?小腮镇党委书记石崇军和敖溪镇镇长覃菲给出的答案不约而同:80%。

  余庆创新社会管理“三不出”经验发端于小腮镇。1998年,小腮镇提出“小纠纷不出组,一般纠纷不出村,大纠纷不出镇”。在此基础上探索提炼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的余庆经验。

  2009年8月,省委常委会在听取全省综治工作汇报时,对余庆经验给予充分肯定,并向全省发出“远学枫桥,近学余庆”的号召。

  “当初是觉得‘守土有责’。”小腮镇党委书记石崇军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大乌江镇是1999年由敖溪镇3个村和凉风镇6个村合并而成,5万人,“摊”到了修建构皮滩和思林两个水电站。库区、工地、移民……弄不好都容易出大事。镇政法委书记刘长异记得一次两个村老百姓放水灌溉引发纠纷,聚集了100多村民,情绪激动。他的办法是劝双方保持放水缺口的原貌,各选出5名代表到镇上谈判。请了水利专家测算水的流量、灌溉面积,重新修放水渠并召开了群众大会。这两个村再也没有因为放水的事冲突了。

  “老百姓是讲道理的。出了事及时处理,燃点就少。”刘长异说。

  这起突发事件应急是余庆乡镇一级应急机制的缩影。这种对民情快速反应及时处理依赖于平台搭建。

  余庆突破人民调解由司法行政部门唱“独角戏”的体制局限,投入100万元,在全省率先建立了集民情采集、矛盾化解、社会管理、治安防范、法制教育、应急处置、平安建设等功能于一体的乡镇综治工作中心,整合基层资源和力量,充分发挥了调解工作的基础平台作用。

  “小中心”起大作用,全县矛盾纠纷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每年调处的矛盾有85%以上都在村、组一级得到有效化解。

  同时,余庆县倾力打造“服务型党组织”,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建立了10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形成了县、乡(镇)、村(居、社区)、组四级联动的便民服务网络,把大量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小腮镇司法所的调解员冉茂国曾获得司法部颁发的全国优秀调解员,他的“调解宝典”很简单,快,早,准。调解的核心在于调务公开,增加信息透明度,让大家都能参与,保障权利。

  对人们权利尊重和保障来自于对民情的了解。乡镇干部对民情的采集细致深入。

  10月30日,记者在小腮镇碰到刚去“包片”的点——张家湾搞民情调查回来的干部姜中华。他巴掌大小的民情日记本上,除了按程序记录每家人的情况,还自制了表格,把单身汉、无房产、贫穷程度等详细列出来以供参考。余庆很多村他都走过,能声音洪亮地说出村与村之间的公里数。

  在余庆采访期间,记者见证了县里坚持“人往基层走,物往基层用,钱往基层花,劲往基层使”的“一线工作法”。县委办公楼是80年代的政府招待所改造而成,十分拥挤;镇村办公场所却设施齐备、功能完善。

  放下管理者的架子,端正服务员的态度。创新社会管理,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也充满了生命力。

  11月初,温暖的午后。构皮滩镇养老院里,73岁的颜再民戴着绿色的遮沿帽穿着蓝布长衣坐在窗边做棕扫把。8年前,因为无子女,他和妻子被接到养老院。一把扫把7块钱,镇里给他联系好了卖给学校。楼下花台里种的白菜、萝卜、葱,吃不完,镇里帮着拉去卖。“墙上画的做扫把的老人就是我。”他很自豪。“一天还有1块钱的小用。”可是他闲不住,不想总给“政府添麻烦”。

  余庆县城的陈勇2006年出狱来到龙溪镇创办维修车辆公司,镇里从税收、场地到租金都给予了他优惠。这个公司从经理到组长都有贩毒、吸毒、坐牢经历。“我们在一起也会很有活力。”陈勇笑着说。他们还定期做慈善捐款。在他看来,是政府的接纳与肯定,使他们充满了向上的动力。

  在余庆,这样温暖的故事还有很多。

大事难事都是群众家中事

  余庆县群工部汇编了一本领导干部包案督访的案例——《家人家事 家事家业》。在余庆县,没有难事,只有家人家事。

  龙溪镇苏羊村岩底水井土组向继国多年多次找计生部门要求解决因男扎手术引发后遗症赔偿未果,不断信访。2011年,县政协主席彭绍强包案督访,为此事画上圆满句号。他说,办案留下的启示是:“我们做错了,对群众有亏歉,向群众道个歉是必要的,甚至是必须的,这样才会提高党、政府和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

  “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县委常委、群工部部长黄国有用这句古话来诠释解决“疑难杂症”的工作思路。众多案例纷繁复杂,但当事群众往往都面临生活和就业困难。从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出发,许多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2011年7月,余庆县委群众工作部正式挂牌,信访工作成了群众工作,为民办实事与化解信访矛盾有机统一起来,改善群众生活与构建和谐社会有机协调起来。县委常委当部长,人员扩编到20人。县委常委会明确规定县委群工部部长对提拔使用领导干部有“一票否决权”。

  一个相对“弱势”的部门被打造成有能力整合各个部门、各种资源的“强势”部门。聘请心理顾问,建立“专家”库,在县电视台开设调解栏目,新招迭出,招招生效。 

  2011年,余庆县被列为全省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试点。开展试点以来,信访总量比去年同期下降33.5%和35.7%,四级群众工作网络调解成功率达98.4%,案件办结率达98%,办结数同比下降35%。

  “我们所有制度中,最根本有效的做法是干部包片,使得责任明确,管理到位,不能推诿。这对激发人的创造性和激情很重要。”余庆县组织部副部长陈勇介绍到。

  “干部包片”,把全县10个乡镇分成5个片区,由县级领导干部和县直单位分别组成5个组,落实“集团包片、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定领导、定部门、定人员、定时限”的“三包四定”措施。

  基层干部认为,“包片”给了乡镇干部施展才能的平台,县里提拔机制向村一级倾斜最让他们受鼓舞。还有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工作做得好,计生、年终绩效、双十佳表彰等一个月每项奖励100元,全部加起来,工资最多能达到3000多元,在余庆算比较高了。

  组织结构上和职能上的调整,使得村镇充满了创新的活力。

  在组织部的办公室,一张名为“余庆县农村党建百里创新长廊暨基层党建综合示范群体工作示意图”格外吸引人。这幅地图详细地标注了每个村创新工作的特点。

  “这两天想创新的招数想得几个晚上都睡不着,县里马上就要检查了。”花山乡35岁的副书记冉春雷指指有些稀疏的头顶:累得头发都要掉光了。前一天开会前,他行走在明晃晃的太阳下,“突然来了灵感”:把党支部开到协会去也算特色。想毕,冉春雷忍不住笑了起来。

源头有活水 桩桩皆民生

  余庆是个30万人口的小县,却有诸多的“意料不到”:初中入学率达100%,高中入学率86.5%,高考升学率82%,邻县的一些学生想方设法来就读;贵州唯一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农村大病医疗上不封顶……

  余庆县县委书记舒存水谈起民生,仿佛有说不完的话题。交通便民,教育强民,医疗康民,产业富民,文化乐民,他认为民生是头等大事,是“生命价值的回归和生命光辉的点亮”。

  余庆最美的风景在校园。

  在余庆县中学老师李兴平的眼中,漂亮不止风景更在于内涵:“中学是县里最高学府,也是民心所在。”他以这样一桩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扩建余庆中学时,起初校门旁边规划修建的是商品房。县里经过风险评估,最后把原先准备修建商品房的土地修建成文化广场,赢来一片叫好声。

  10年来,余庆这个财政年收入仅有3亿多元的农业县,教育经费年年满打满算,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经费超过2亿元,全县初中入学率达100%,高中入学率达86.5%,高考升学率达82%,县职业中学率先在全省实行免费就读,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普十二”的目标,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1年。

  在敖溪镇,记者采访到这么一桩事。镇里组织了一个“党员110服务队”,46名党员干部分两班开展巡查,巡查重点是镇里的中小学,巡查开始的时间是学生的放学时间。

  正是这样的重视和呵护,让龙家小学校长梁中凯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去年10月份在第五届“母亲河奖”颁奖仪式上,龙家小学荣获第五届“母亲河奖”“组织奖”。这是由团中央、全国绿化委员会、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等八部委共同发起实施的一项群众性生态环保公益活动。“我们网上得票是第二名,第一名是北京大学。”校长梁中凯很自豪。

  余庆最贴心的人是医生。

  10月31日下午,敖溪镇指挥村卫生所的三个医生来到台上组,为村里65岁以上的老人免费体检。

  在指挥村卫生所,一排挂在墙上的本子引人注目:结核病登记、孕妇保健、农村宴席登记……按照县里的要求,农村宴席登记也必须出动村医。他们要去检查食物,以免发生意外。桌子上放了一包包的药,都是医生下班后将给村民带去的。

  2009年,余庆县率先在全省试行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5%。去年,余庆被列为全国16个农村医疗改革试点县,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5%。今年8月份实施了新补偿办法,大病不封顶,看门诊都可以报销,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的目标。

  去年,余庆县积极开展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级投入资金近1.12亿元,用于医疗卫生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去年县医院群众满意度达99.87%,实现了“零纠纷”、“零赔偿”,成功创建“二甲”综合医院。

  余庆境内没有一条高速公路,但发展的路行驶起来却是惬意的。

  近五年来,县里每年投入资金1000万元以上,整合上级资金近两亿元,把最初的“四有五通三改三建”拓展到“黔北民居”新型村寨建设,把基础条件较好的公路沿线创建拓展到大山深处。如今,余庆全面实现了县道好路率90%以上,乡道好路率80%以上,村道好路率60%以上的目标。镇村之间便捷的交通使“镇到县不超过60分钟,村到镇不超过30分钟”。

  余庆,淳朴之中见民心。

(贵州日报  胡涛  袁小娟 李勇

本文地址:http://gzsjx.gzrbs.com.cn/detail.php?cid=7&id=357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