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知识 > 正文

跟“老”新华社记者学做国际报道:调查研究是基本功

信息来源:中国记协网浏览量:1282更新时间:2015-05-07 15:41:56

编者按 调查研究是新华社的优良传统,一篇篇扎实而有影响力的调查报道是新华社记者的“拳头产品”。他们有哪些实用而独特的调查研究方法和技巧呢?今天,我们推荐一位“老”新华社记者21年前撰写的关于如何做好调查研究的文章。作者祝寿臣时任新华社参编部副主任兼《参考消息》副总编辑,现任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他将自己驻外工作中坚持调查研究做好国际报道的体会娓娓道来,看似“老话”,但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老话”,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调查研究的本质,并通过扎实的调研使我们的报道更深入更有针对性。

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祝寿臣主持记者大讲堂 资料图片

文|祝寿臣

我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到,调研是搞好国际报道的一项基本功。坚持调研,耳聪目明,受益无穷。

调研必须占有材料

我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世界经济专业。在校时学习了一些世界经济理论。分配到新华社参编部工作后,渐渐喜欢上日本问题的研究。要搞好日本问题调研,首先必须熟悉日本情况,积累大量的日本问题资料。

第一,多读书。我利用业余时间,读了大量日本问题专著,从历史到政治,从科技到经济,重要的著作都不放过。读了有泽广巳的《昭和日本经济史》、内野达郎的《战后日本经济史》和金森久雄的《日本经济基础知识》等日文版著作,使我对日本经济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战后奄奄一息的日本经济奇迹般复兴崛起:60年代末,它在工业和国民生产总值上超过所有西欧国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位居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首。日本经济成功的奥秘是什么?日本为什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工业现代化?它的经验是什么?日本的财政金融政策在经济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这些问题像磁石般地吸引我去研究。

第二,广收集。我收集的资料以新的和日文原文的为主,内容比较广泛,包括日本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科技等,其中经济又分为工业、农业、第三产业、财政、金融、交通运输、能源、企业、劳动、对外经济关系等。一般一两个星期,分类整理一次,把其中一些比较重要的资料、评论和数据挑出来,摘录或贴在卡片上,分类存入卡片资料箱。经过二次筛选出来的一些常用的十分重要的资料和数据则简要摘录在资料本上。同时,我还把一些重要日程性活动和重大事件逐日记在一个专门日记本上,一年下来就是一本较为详细的日本问题“大事记”。当需要某一种资料时,犹如探囊取物,信手拈来,十分方便。

收集资料,既要广又要精。这要求收集者要“识货”,收集真正有用的资料。如果只重数量,不重质量,收集的资料越多,使用起来越麻烦。

收集资料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我们不是专门的资料员,所以,收集、整理资料只能主要靠业余时间来完成。做资料,特别是做经济资料,可能有的同志会感到枯燥无味。但当你真正喜欢上经济问题研究时,一定会喜欢上一大串的经济数字。

调研必须用好材料

我们的国际问题调研,是一种动态性的形势调研。调研的重点是正在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重大情况,而不是已经过去的历史情况。但是,要说明现在,就必须知道过去;要弄清最新情况的来龙去脉,就必须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的背景。这就是说,调研既需要新材料,也需要旧材料,既需要“活材料”,也需要“死材料”,辩证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调研成果才会“丰满”和有“立体感”。我在东京分社工作期间,就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我在分社的三年多时间里,几乎跑遍了整个日本列岛,采访了几百家日本大企业,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同时,我还积累了满满的两大书架分类资料。我把“活材料”和“死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写了几百篇参考和公开报道,其中有20多篇分别被评为社级、部级和刊物级好新闻。

东京晴海码头是日本举办展览会最多的地方,一年365天几乎每天都有展览会。这种展览会实际上是日本工业的大展示,是日本经济科技成果的发布会。我经常有选择地参观各种展览会。而且,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矩:去前有准备,参观变采访,每次有成果(至少写一篇稿子)。我参观过几十个工商业展览会,写了几十篇“参观记”之类的专稿。1984年2月21日,《日本经济新闻》等单位在晴海举办了“日本1984年机电产品展览会”,当天我就去参观采访。这次展览会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的产业用机器人。在深入采访和调研的基础上,当天就写出了题为《机器人的世界》的通讯。国际部通稿播发后,被国内报纸和香港的一些报纸广泛采用。第二年,我又去参观了“日本1985年机电产品展览会”,及时抓住日本机电产品一体化的特点,写出了《机电一体化成为日本工业的发展方向》一稿,通稿播发后曾引起国内有关部门的重视。

调研必须立足国内

我们进行调研,是为了了解情况、熟悉情况,搞好国际报道;搞好国际报道,是为了满足中央和其它各种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就是说,我们的调研是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的,是为“四化”建设服务的,是为读者服务的。

我在工作中发现,凡是紧密结合我国实际确定的调研选题、写出的调研成果,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1984年,我在分社写的《日本政府是如何促进技术开发的》等几篇科技稿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受到读者欢迎。1984年下半年,我国曾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发展第三产业问题。得知这一情况后,我及时采写了介绍日本第三产业的一组4篇专稿,刊登在《参考消息》上。1985年2月,我根据国内“科技兴农”的现实需要,写出了《日本农业工业化》一稿,在《经济参考》刊登后,收到不少读者来信。他们称赞此稿有参考价值。

二十几年来,我的工作几经变动:先是当编辑,接着搞翻译,以后去分社当记者,回国后做了几年选报工作,之后又重操旧业当编辑。不论工作怎样变动,我都坚持搞调研工作,坚持调研为现实服务的方针。1988年,在我国经济界讨论宏观调控经济之际,我写出了题为《日本宏观调控经济的做法和经验》的调研稿,刊登在内部刊物上。同时,我还在新华社世界经济研究小组组织的讨论会上介绍了日本宏观调控经济的经验。1989年,在李鹏总理访日前夕,撰写了《日本经济力量继续膨胀引人注目》等配合报道。据新华社随行记者说,代表团很重视这组专稿,复印后人手一份。1992年和1993年,根据国内需要,分别撰写了《日本第三产业发展快作用大》和《日本政府怎样扶植农业》两篇调研稿,在我部内部刊物刊登后,被《人民日报》等报纸转载。

调研必须加强学习

我们从事调研的对象是外国,素材又大多是西方传媒报道出来的。所以,要搞好调研工作,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否则,就会迷失调研的方向,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误入歧途。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也是我们进行国际问题调研的基本方法。只有运用唯物辩证法,才能对大量的原始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准确加工,取得丰硕的调研成果。1984年初,我从东京大学教授、著名科技专家石井威望的一次演讲中获知,日本的一些企业兴起三A(OA:办公室自动化,FA:工厂自动化,HA:家庭自动化)革命实验。于是,我紧密跟踪,先后采访了东芝、日立、松下、索尼和法纳克等公司,参观了东芝和松下公司的科技开发中心和科技馆,采写了长达5000多字的长篇报道——《风靡日本的三A革命》,不但概述了日本三A革命的现状,评介了三A革命对日本经济和整个社会生活的影响,并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分析了三A革命在日本兴起的背景:战后资本主义频繁发生的结构性经济危机给日本老的产业结构敲响了丧钟,于是各个企业都想在高新技术领域寻找出路,纷纷涌向有发展前途的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日本政府因势利导,积极扶植。这就促进了高新技术的发展,导致新技术革命的发生。但是,技术进步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本的三A革命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副产品。这样全面地介绍日本的三A革命,使读者既可以看到三A革命适应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面,同时又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一面。由于这篇报道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处理得比较好,所以在《参考消息》以整版的篇幅刊出后,受到读者欢迎,并被国内不少报刊转载。(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 祝寿臣 本文写于1994年6月,转自《新华社十佳编辑记者作品选》第一辑,新华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

本文地址:http://gzsjx.gzrbs.com.cn/detail.php?cid=9&id=1229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