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知识 > 正文

雾霾报道:从信息传播转向知识传播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浏览量:2131更新时间:2015-12-09 11:06:18

《新京报》


《中国青年报》

12月1日,北京PM2.5指数在几个小时内直接破千,这很容易令人联想到不久前发生在我国东北的大面积严重雾霾,略有不同的是,因为这种情况发生在首都北京,其影响也更为广泛。

纵观此次北京雾霾事件,报刊的报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为代表的党政机关报刊,主要聚焦于对雾霾成因及其处理过程的问责,即原因层面。比如《人民日报》刊发文章发问雾霾为何这么重,为何不发红色预警,直指雾霾成因和环保部门的责任。《中国青年报》则通过《雾霾吞噬的那五天 北京为何没启动红色预警》的深度报道对追责问题进行探究。这比较符合两者全国性报刊的区位特点,往往在地方性事件中,非属地报刊多发的是评论或者深度报道,而属地报刊则以信息为主。

第二类《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为代表的北京都市类报纸,报道重点集中在雾霾的阶段性发展情况、成因分析、防控措施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比如《新京报》刊发的《北京“最严重雾霾”天气明日结束》,《北京青年报》刊发的《12月北京预计还有两次雾霾》等报道。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本地报纸都不约而同地把信息传播转换为知识传播。例如,告诫北京人出行应戴口罩,报道此次雾霾与天气的关系等。当这种报道的转化获得成功时,它至少能够起到安抚民众的作用。从理论上说,国际报道一般比国内报道更容易转化为知识传播,在这中间,距离是一个比较关键的元素。在这次北京雾霾事件上,全国性报纸比北京本地报纸更容易转化为知识传播。新闻传播和知识传播也有不同的规律,尤其表现在报道阶段上,如果能够缩短信息传播和知识传播的转换时间,效果就更加理想。

第三类是以《中国日报》和中国新闻社等为代表的国际传播媒体。他们肩负对外传播的职能,报道以消息为主,呈现短平快的风格,比如中新社的《北京遭遇重度雾霾》,用较为客观的数据和语言报道新闻。

就视觉而言,通过新闻报道所在的版面,可以直观地看出该报道在当天报纸所有议题中的重要程度。《新京报》从11月29日~12月2日连发《今起北京连续三天重污染》《今年首发重污染橙色预警》《“最严重”雾霾预计明日结束》《北风连夜吹霾空气变优良》4篇报道作为报纸的头版头条。而《北京青年报》则是在12月2日发表《环保局回应连续雾霾为何无红色预警》作为当天头条。与《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不同的是,《中国青年报》将关于雾霾的新闻放在最后一版的每日新闻中。这次北京雾霾发生的时候,正值世界气候大会在巴黎召开,也算是一种巧合。在一些“小报”上,更多看到的是北京的雾霾报道,而在“大报”上,则突出的是巴黎气候大会,对比鲜明。

对报纸来说,报道体裁是重要的表现形式。在此次雾霾报道中,消息类的报道占主导地位,其次是深度报道。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多家媒体在报道北京雾霾的过程中采用了大幅图片,特别是《新京报》和《北京青年报》在头版头条采用了雾霾图片配以简短文字的方式,且图片内容涵盖了雾霾发生时的道路状况,雾霾结束后人们在奥林匹克公园放孔明灯等多种场景。

按理说,报纸头版用大照片已经是一种标配,都市报就更是如此,不过,用大照片来表现新闻场景和实时状态也是报纸的一种新动向,这就好比是电视的天气预报直播。毕竟“大报”和“小报”的头版头条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甚至可以说今天的“小报”已经无所谓头版头条,因为他们的头版基本上就是一条,或者说是主打一张大幅图片。因此,选择什么样的头版图片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该报的立场和态度。(点评人:中国传媒大学 刘宏 彭酉婷)


本文地址:http://gzsjx.gzrbs.com.cn/detail.php?cid=9&id=1404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