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知识 > 正文

社科期刊记者如何采访外国专家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浏览量:958更新时间:2013-06-20 16:18:48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逐步加强,国内期刊记者与外国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

  笔者在担任国内某社科期刊编辑、记者的职业生涯中,与外国专家、高级官员面对面深度交流和采访的经历使我积累了一些如何采访外国专家的心得和体会。因而,将自己应对这些特殊性的经验予以总结。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与外语口语水平、专业知识等需长期积累的能力不同,有一些工作需要在采访前完成。比如,介绍自己及所供职的刊社或单位。在通过种种渠道确定采访事宜之后,应通过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电话等方式向采访对象介绍自己及自己的单位。介绍自己所属的期刊社时,除了发行量、读者定位、主要研究领域、风格等基本情况之外,还可以介绍主管主办单位,以增加对方对己方的信赖度。

  在采访日程确定之后,应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增加相应的资料、知识储备。可以利用互联网、数据库等可得的资料渠道,增加对采访对象本身以及相关采访议题的了解,比如最近发表的文章、最近接受过的采访等。

  有些采访对象可能会比较“骄傲”,会直接告诉你没时间看采访提纲,但可以保证在采访时对答如流;有些采访对象则比较认真,想知道采访的大概思路和想法。不论对方接受与否,你都应该提前撰写采访提纲,这样可以更为系统地理清自己的思路,避免无备而战。在撰写采访提纲时,要注意提问的方式,问题应尽可能符合西方的逻辑和思路,避免出现西方人理解不了的问题。另外,若有必要,应在提问前加一些背景、动态的介绍,特别是在涉及中国相关情况时更是如此。在得到对方反馈后,要及时调整采访提纲,将采访者的意图与受访者的意愿有机结合起来,争取最终达成一个双赢甚至三赢的局面。

  最后还要确认采访地点以及准确的采访时间和时长,了解采访对象在中国的日程安排,考虑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应急预案。

       采访中注意事项

  在采访外国专家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守时、礼仪。准时或提前到达一方面可以给对方留下比较好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一点提前量考察采访环境,做一些诸如准备录音器材、照相摄像器材等杂事。

  二是提好第一个问题。进入正式采访程序后,第一个问题的提出非常考验采访者的智慧。最好是不需要很复杂的回答,相对较为轻松,而且能很好地结合采访对象特点与本国读者的兴趣点。

  三是采访节奏的把握。如果采访对象同意,而且采访时间又相对较长,在中间可以安排喝饮料等小插曲,以调节气氛。如果采访对象要求一气呵成,那么,在问题的安排上要松弛有度,这样不至于把对方搞得过于疲惫。

  四是应对突发情况。在采访过程中,如果采访对象所述内容你不了解或没听清楚,要大胆地要求其重复一次,或让其再多解释一下。如果你所提问题对方不太了解或不太好回答,可以换一种形式提问。

  五是有回应,才有乐趣;有赞扬,才更友好。在采访对象对你的问题做出回答之后,最好有所回应,及时表明你的态度;或者加以肯定,表示认同,甚至加以赞扬,也可以引申至其他问题,或者可以就此打住,开始下一个问题。

  采访结束后注意事项

  除了以上采访时的注意事项,笔者认为在采访结束后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致谢。应在采访稿中对负责联络、沟通、促成本次采访的所有人员表示感谢。二是采访中间应配合照相、摄像记者的工作,使受访者和采访者所处的环境、姿态更符合拍照、录像的要求。三是题词。采访国外一流专家机会难得,因此可以提前准备签名簿,请其为自己所属的期刊题词。四是后续的合作。采访完毕后,要注意后续联络与沟通。即使前期考虑得再周到,在稿件的写作过程中还是会碰到这样或者那样存有质疑的地方。这时可以联系采访对象,请其提供一些支撑的数据,有时还需要补充数据的来源,补充一些论证性内容,或者使其澄清一些前后矛盾的地方,以使结论、建议更为完整、有力。而在稿件刊出后,则应及时以邮件或邮寄等方式将彩样、样刊发到受访者手中。尽管他可能一个中国字也看不懂,但起码表达了你对他的尊重,并使整个采访过程有始有终。

  (作者单位:中国税务杂志社)

[责任编辑:张薇]

本文地址:http://gzsjx.gzrbs.com.cn/detail.php?cid=9&id=408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