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当前位置:首页 > 记者手记 > 正文

对话长江韬奋奖获奖者田驰:用新闻设计讲好中国故事

信息来源: 中国记协网浏览量:2638更新时间:2015-02-28 11:39:19

田驰在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颁奖报告会上领奖

    本期导读:

    他是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设计总监;他用勤奋与热情从门外汉蜕变成行走在世界舞台上的新闻设计师;在党报与西方受众之间,他在不断建设着跨文化传播的桥梁;在新媒体融合的当下,他依然用思考和坚守探索着他的新闻梦想。他是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奖者、中国日报版面设计中心副总监田驰。

    在今年的长江韬奋奖获奖目录上,田驰无疑是幸运的——他是这一届获奖者中最年轻的,而且是唯一的新闻设计师。

    田驰来自中国日报社,先后在报社旗下的《21世纪英文报》编辑部和《中国日报》国内部、发稿部、版面设计中心工作,历任编辑、部门首席、设计主编、中国日报版面设计中心副总监等。其版面设计作品曾四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并在由美国新闻设计协会举办的国际新闻设计大赛中六次获得卓越奖。

    在党报与西方受众之间,田驰与他的设计团队,通过审美体验构建着跨文化传播的路径,用视觉符号讲述着中国故事。

获奖:是对视觉革命的高度认可

田驰领过很多奖,甚至曾经是被美国新闻设计协会邀请的新闻设计大赛评委中的第一位中国人。然而,谈到此次获得长江韬奋奖,田驰难掩激动。

田驰作为评委参加美国新闻设计协会第32届新闻设计大赛评审工作

    “长江韬奋奖代表着中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但是静下心来想一想,觉得评委们把这个奖颁给我,除了认可我的能力和成绩外,更是对新闻设计这种视觉革命的一种高度认可。同时,这也是鼓励中国新闻界的中坚力量肩负起承上启下的重任,更早地接棒中国新闻事业。我觉得这是压力是动力,更是责任。感谢这个时代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感谢当今新闻界对新闻设计的重视,感谢中国日报这个国际化的平台。”

成功:是“天道酬勤,勤能补拙”

    这是一个新技术革命加速媒体变革的时代。田驰却在中国日报社这块传统纸媒阵地上,坚守了15年。如今,确切地说,田驰的工作叫“News Designer”——“新闻设计师”,这是一个从美国舶来的高级专业术语。然而,一路走到今天的,却是当年那个蜷缩在办公室熬夜练习排版的编辑,他笑称为“门外汉”。

    1999年,田驰大学毕业加入中国日报社。当时,中国的计算机发展开始出现“泡沫”,能够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实属不易,就这样,田驰入了新闻的行。“从一开始工作的时候就以‘门外汉’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要边工作边学习。最开始因为人手有限,所以我一个人要负责从版面的排版到设计、从照片的编辑到调色,以及最后印刷的发版、监印所有环节。”

    在平面媒体的采编流程中,美术编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总是处在边缘地位。但田驰却乐在其中,把“设计”做出了应有的模样。谈到今天成功的要素,他说,“天道酬勤,勤能补拙”。

    “那段时间我每天用下班的时间和周末的时间主动去单位加班,把做过的版重新打散,再反复练习。”——田驰很快成为了一个多面手,曾经的“脏活儿累活儿”,是今天作为新闻设计师难得的经验。

田驰在中国日报社

    “可能现在很多年轻的新闻设计师都没有去过印厂,他们只是在电脑前做报纸,报纸是怎么印出来的他们都不知道。但是像我有这方面的经验,每天翻开中国日报的时候,除了看当天的设计效果,我还会考虑印刷的效果怎么样,我会思考是印厂调照片的时候没有调好,还是我们在设计时出现了问题。这些经验对我来说非常宝贵。”

    学习、反复琢磨、再学习——这是一个听起来没有任何新意的态度,田驰却扎扎实实地做了十年。2009年,入职10年后的田驰,收获了他的第一个中国新闻奖。2011年,田驰用各种谷物和豆类,一颗颗地拼出了一张中国地图——这个题为《FEEDING CHINA》的头版设计,打开了中国日报作为党报聚焦世界目光的大门。这篇作品不仅获得中国新闻奖,还获得了美国新闻设计协会大赛的卓越奖。

    从学习到创新,田驰跨越了起点低的屏障,但却无法停止脚步。让世界了解中国,是中国日报作为党报对外传播所肩负的重任。2010年3月,中国日报社成立版面设计中心,聘请外籍新闻设计师挂帅,并开始以视觉呈现为主要目标进行全面改版,向世界新闻设计理念看齐。田驰,成为了其中的践行者和探路者。他要做的,是把西方的审美标准和阅读习惯引进来,把中国的故事和文化讲出去。

新闻设计:是视觉呈现与新闻内容的融合

    新闻设计,发端于20世纪 70年代的美国报业,伴随着报纸发行量的降低,发行人开始在版面设计上下功夫,设计师开始着眼于吸人眼球的大图片和变换丰富的字体。当时的《纽约先驱论坛报》设计师彼得·帕拉佐开始为读者呈现印象深刻的图片,这种方式开创了图片化设计的先河,然而这次历史性的突破并没有改变这份报纸倒闭的命运。学者们通过帕拉佐的失败,开始反思版面设计与新闻内容的关系。美国学者马里奥·加西亚总结说,“版面设计一方面强调要用有吸引力的、煽情的图片、印刷式样和插图, 把读者吸引来;另一方面,单纯的设计变化并不能挽救一家报纸, 除非它能按照新闻内容进行相关的和同时的思考。” 就这样, 80年代的美国报业开始从单纯的“版式设计”走向了“新闻设计”, 而这一转换的核心,是为设计寻找与内容的关联性,“news designer”由此而来。也正是因为如此,“新闻设计”更强调设计基于新闻事实本身而非视觉审美本身。

田驰设计的信息图表故宫倦勤斋

    田驰说,“新闻设计,就是以新闻内容为基础,新闻选题为主体,通过图片、图表、插画等视觉元素将新闻准确、直观、美观的传达方式。”

    这种设计与新闻内容的高度融合,决定了田驰的工作内容和流程与一般意义的美术编辑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

    “我每天下午两点到单位,首先去找各部门了解一下当天是否有图表设计等需求,这样可以提早准备为后面节省时间。然后我会根据当天广告情况去统筹版面,安排给每个设计师。下午四点半我们与编辑们共同开夜班编前会,就选题和内容进行讨论,作为设计师我们会给文字编辑提供一些视觉呈现的方案,在文字表达和视觉呈现中做出分工,在会后我们就开始一天紧张忙碌的版面设计工作。”

    在新闻选题上提前介入、在编前会上共同讨论,在中国日报,新闻设计师与文字编辑达成了最高程度的融合和最精准的分工——用最生动简单的形式吸引读者,方便阅读。这种尝试,不仅将中国故事一一生动讲述,而且还将中国两会、领导人高访、十八大召开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时政新闻生动地呈现给西方读者群。

跨国传播:是西方认知符号与中国故事的融合

    在当今世界的舆论场上,西方舆论一直长期占据主流。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日报要打造成为与中国在世界地位相符的传媒集团,任重而道远。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几乎没有概念,长城、天安门只是最基本的符号。

田驰设计的头版图片Feeding China

    “我之前去美国做新闻设计大赛的评委,跟很多知名设计师交流,他们大部分都没有来过中国,他们理解的中国就有一个长城、有一个天安门。他们对中国知之甚少。”

    用什么符号去表达中国,用什么审美标准去吸引外国读者,是中国日报的新闻设计师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在设计的时候考虑更多的是西方读者的感受和他们的认知,在做一些形象化处理的时候,会选用西方读者们熟知的影像和场景。如果要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比如窗花或剪纸,西方读者只会觉得它非常漂亮,但是他们没有概念。”

    作为党报,解读党和国家的政策是艰巨的任务。如何用西方读者可以理解的方式介绍中共十八大召开?如何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政策?田驰和他的团队在不断突破文字表述的局限。

    “我们在十八大的时候做了一个关于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构成及党代会发展史的信息图表,上面标注了代表来自哪个省,并清晰呈现了我党整个历史发展的一个时间轴、代表产生的方式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数据全都在一个信息图表上呈现。这些东西如果以生硬的文字面向读者的话,西方读者难以理解。”

    田驰和他的团队设计的信息图表得到了西方读者的认可,报道播发不久,他们收到了来自德国一所大学的邮件,田驰回忆到,“他们学院在专门做这方面的研究,看到这个图表非常好,信息量大,对他们很有帮助,他们希望可以获得我们的授权,把这个信息图表运用于他们教学和科研。”

田驰设计的信息图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构成和党代会发展史

    在运用信息图表解读中国时政新闻上收获了信心,在随后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道上,设计团队运用信息图表的方式进行了系列报道,将整个会议进行了全方位的呈现。这组系列报道随后获得了美国新闻设计大赛系列报道奖。在讲述中国故事上,田驰和他的团队探寻到了最适合的路径和最佳表达方式。

新媒体时代:是设计与编程的再融合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日报的对外窗口也在多元化发展。如今,田驰面对的是PC端和移动终端的视觉呈现与新闻设计。

    2014年,中国日报社凭借着丰富的跨国传播经验,承接了中国政府网英文版的改版项目,这是中国政府信息对外的窗口。“这次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我没想到第一次接触网页设计就是做一个政治性较强且对外传播的项目。”田驰说,网页设计和报纸的设计不同。“一开始做了几个版本,大家看了以后第一反应说看着还是像报纸,我就去国外一些政府网、主流媒体网站看是什么样子的,去找它们的一些特性。”

    凭借着钻研琢磨的精神,田驰主持设计的中国政府网英文版得到了认可。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田驰又踏上了“学习”的快车道。他说,对于新闻设计师来说,从PC端的网页设计到移动终端的APP设计,都是全新的领域。

    “2010年,西方的设计师除了自己做版面设计外,开始自己写代码、编程序。或许他们接触新媒体更早,他们开始尝试通过写代码来实现一些最基本的设计理念。我觉得在这方面他们又走在我们的前面,这是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在田驰很快要把自己所热爱的新闻事业与自己的老本行对接并轨的时候,他感慨,“技术的发展实在太快了,要加速学习”。对于未来,他的回答朴实而简单,“今年是我工作的第15年,我觉得有信心去做好一名用视觉传递新闻的新闻工作者,再干好下一个15年吧!”(本网记者 刘国铮)





本文地址:http://gzsjx.gzrbs.com.cn/detail.php?cid=11&id=1171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