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当前位置:首页 > 记者手记 > 正文

赛场外的“好故事”|“好记者” 许鲁南:和“大国工匠”一起奔跑

信息来源:中国记协网 浏览量:3753更新时间:2016-10-11 10:51:33

9月27日,上午10时,中国的目光,都聚焦于一座年轻城市,广东珠海。站在滨海大道情侣路向东看,一座大桥蜿蜒而去,似长虹卧波,蛟龙出海,在云卷云舒的海天之间,形成城市独特风景。这里便是伶仃洋,700年前,文天祥在这片大海“叹零丁”,而今天,数万名建设者聚集在这里欢呼雀跃,庆祝历时四年建设的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工程全线贯通。

一座大桥、一位工匠、一句鼓励

当天,央视新闻、人民网、广东卫视等媒体都对此事进行报道,我所在的珠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也对贯通仪式进行了全程直播。虽然,我没有亲身参与这场“战斗”,但我将大桥的故事带到了北京,带到了“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选拔赛现场,想与大家分享它背后的故事,讲述“大国工匠”林鸣的坚守与责任。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通道,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建筑奇迹。岛隧工程是大桥的控制性工程,也是接下来大桥的攻关工程,要在伶仃洋中建一座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对整个世界来说,前所未有。作为岛隧工程的总指挥,林鸣肩上的压力比谁都大。可他瘦削的身躯,却有指挥“千军万马”的魄力,从钢圆筒深海筑岛,到牛头岛建世界最大沉管预制场,为了一纸蓝图变为现实的梦想,他常常是连续几十个小时不眠不休。

桥面贯通前,我在北京给林鸣打了电话,祝贺他所承建工程的桥面部分全部贯通,并问他当时的心情。他说:“除了激动万分,更多的是不舍。前段时间,33节沉管的最后一节开始了预制,当第一根钢筋在我和工人们手上缓缓移动的那一刻,我的脑袋里面,像开了放映机,过电影般,镜头接连闪过。五年了,牛头岛沉管预制场即将完成它的使命,想着工人们要退场了,不知不觉,我的眼角湿润了,好像一切都要落幕了。”我告诉他,我明天就要上台讲故事了,讲你,讲大桥。他有些不好意思,鼓励我,“加油!”

这次演讲,终有竞争因素的存在,我给林鸣打电话,与其说是问候,不如说是寻求鼓励,要点勇气。朋友都劝,努力就好,输赢不重要。当然,对我来说,已经很幸运了,可于大桥、于林鸣而言,他们的故事,还需要被更多的人听到。

从大桥动工那天起,每天10公里的长跑,便成为了林鸣的习惯,他说,这点小事如果不坚持,百年大桥就不会成功。作为一个跑步爱好者,演讲前一晚,我和我同屋的前辈,佛山电视台记者严剑锋,在熙熙攘攘的长安街开始了畅快的奔跑。林鸣说,他再跑1万里,大桥就建成了,我想,跑上10公里,我心中的大桥故事就可以自信地讲述了。

  一场演讲、一次相逢、一点感悟

和预想的一样,演讲很成功。

其实,我们这些参与者都很喜欢这样的交流平台,在过程中,听到媒体同行的心声,学习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确实是一种享受。

北方气候比较干燥,加上几天紧张准备的忙碌,我的嗓子发炎了,喉咙很痛,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记得E8沉管沉放时,林鸣就因鼻腔大量出血,只能用嘴呼吸,他形容,每呼一口气,整个嗓子都像被刀割一样。即便这样,他还是坚持出海作业。现在,我有些懂他的坚持了:虽然和他的病痛相比,我的不足以万分之一,但这点小事,让我开始理解了一个“大国工匠”的坚守与担当。

新闻工作从业4年,我越来越热爱记者这个职业,它能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一种日常,也能让读书学到的理论和采访得来的实践更好的融合。中国航展、全国两会、港珠澳大桥、横琴自贸区,过去的一千多天里,我大多都奔跑在珠海的各个新闻现场,记录着,感悟着,而这些经历,也让我被洗礼着,一点一滴,逐步成长。

如今,身边的一些同事纷纷离职创业,走之前,他们都会对我说:真遗憾啊,你没有赶上电视发展最好的年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把传统媒体逼到了死角。一开始听到这些话,对于初出茅庐的我,多少还是会在心里产生一些疑问,而当我接触新闻工作长了,静下心来深入了解了一个个的新闻人物和事件之后,我就越觉得,新闻事业也像一场长跑,不论传播渠道如何变,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事业将始终为我们的社会和时代所需要。


本文地址:http://gzsjx.gzrbs.com.cn/detail.php?cid=11&id=1549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