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当前位置:首页 > 记者手记 > 正文

获奖者说 | “改文风”永远在路上

信息来源:中国记协浏览量:3677更新时间:2016-11-08 10:52:16

编者按:“改文风永远在路上。朴实真切、生动鲜活的文风从哪来?如何让“改文风”在采编流程中落地?如何让“改文风”成为媒体人的自觉行动?今天,我们请5位刚刚荣获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的获奖者,与同行们分享经验和思考。


长江系列获奖者、山西广播电视台许凌云
文风里有不应被浮尘遮蔽的品格


文风是党的建设的重要部分。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改文风永远在路上。要始终坚守根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始终要把文风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改进,时时提醒?因为我们的事业具有时代性、先进性。《文心雕龙》中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一个时代的主题和气质,也必然有属于一个时代的文风。顺应历史潮流,引领时代风气,才能创作出时代需要的作品。

文风体现的是作风也是品格。有形式主义的作风,就会有泛泛而论、夸夸其谈的文风;有官僚主义的作风,就会有吹捧逢迎、溜须拍马的文风;有享乐主义、奢靡浪费的作风,就会有花里胡哨,软靡浓艳的文风。反之,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才会有真切感受、严谨详实;联系群众、体恤民生,才会有真情实感,活泼生动;锐意改革、勇于探索,才会有大胆泼辣,深刻鲜明。

好的文风不外乎“真善美”。


  • 所谓“真”,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用优秀作品反映客观世界。

  • 所谓“善”,就是要始终牢记宗旨、不辱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写作,为人民讴歌,坚持人民导向不动摇。

  • 所谓“美”,就是要坚持百花齐放,生动活泼,新鲜有力,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



长江系列获奖者、宁夏日报报业集团王健
改文风是“走转改”的落脚点


“走转改”,重在“改”。文风好,新闻报道就会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受众就会喜欢、接受,报道和宣传就能实现应有的价值。如果空洞乏味,板起面孔,就会拒人千里之外,舆论引导也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新闻工作者应当通过“走”和“转”不断了解掌握群众关心的题材,用普通百姓的视角观察问题,用受众容易接受的方式阐述事实和观点,努力增强新闻传播与实际、生活、群众的贴近。从逻辑关系上讲,


  • “走基层”是认识事物的基本前提

  • “转作风”是锤炼职业精神的实践过程

  • “改文风”是认识事物、体现职业精神的落脚点


新闻媒体如何“走”如何“转”?某种程度上说,还不是受众关心的焦点,如何“改”才是受众更关心的。如果我们轰轰烈烈地走了基层、认认真真地转了作风,但在改文风上却是隔靴搔痒、蜻蜓点水,那么,“走”和“转”就会是空中楼阁,就没有落脚点,受众就会认为我们在“自娱自乐。”因此,要把改文风作为“走转改”的落脚点,使之成为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一种价值取向。


韬奋系列获奖者、工人日报社王金海
抓好四个环节让“改文风”落地


“改文风”如何在采编流程中落地?要抓好四个环节:


  • 选题:大主题小切口。把握的原则是,一定要找到点,从点上来突破。“写大海的咸,不是直面大海,而是从一勺海水来写”。例如:“京津冀一体化”这个大主题,从哪里切入才能体现“改文风”的要求?梳理分析后,我们找到了切入点:一条新开通的北京到张家口的898路公交车。最后写出了通讯《京津冀一体化最长的一根“毛细血管”》。

  • 采访:必须要到现场。记者必须去一线,报道一件事要采到多个信源,把当事人、相关人都找到。报道事件,要追求全面真实,力避局部真实;报道人物,必须去采访人物的关系网,正面、侧面都采访到,做到可信、可亲、可学;报道工作经验,要还原过程、采访到细节。用脚采访,用笔还原,用“最笨”的办法落实“改文风”。

  • 文本:写出来的要好看。让读者在看完新闻作品后,产生与别人交流的冲动。这样的文本就称得上“好看”。这个要求是很高的,需要各种专业性要素同时到位,需要采编之间联动共同去实现。

  • 制度:是强有力的保障。报社每周投票评出12个周“星稿”,季度“星稿”会被挑选出来推荐参评中国新闻奖,并予以奖励,这使大批优秀稿件不断涌现。而那些没有采访只堆砌材料、没有故事只提供结论的稿件,则无缘“星稿”。这种鲜明的导向,对“改文风”起到了很大作用。

韬奋系列获奖者、中国青年报社吴湘韩
抓住 “牛鼻子”让“走转改”成为自觉


从记者站到编辑部,从用脚采访到组织策划指挥,22年的新闻工作经历,我深切地体会到:


  • 只有走出办公室,才能发现一手的新闻线索,才有独家的新闻发现。

  • 只有在社区车间田野,才能感受到群众真实的生活,文风才朴实真切。

  • 只有真正走进群众的生活中,才能感受到他们鲜活的语言,文风才生动鲜活。


因此,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是新闻工作者应有的工作要求和常态。问题是,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深化“走转改”?

毋庸讳言,在一些新闻单位,还存在一些阻碍记者编辑走转改的“陈规陋习”:按字数多少计酬,结果导致在新闻通稿上改改就发的稿子,和在穷山僻壤跑了10天采写的稿子衡量的是同一把尺子。天天“跑场子”,泡论坛的记者活得很滋润;而不跑口,跑突发和调查性报道的记者“苦哈哈”。

改革考评导向,建立长效机制,是“牛鼻子”。比如,建立总编辑周奖制度,对用脚采访、费心费力采写的新闻作品给予重奖,并常态化;规定必须报记者动态和采访之前必须报线索和选题,对长期跑基层、跑调查性报道的记者,在考评和收入上给予倾斜,让他们过上体面的生活。抓住这一“牛鼻子”,“走转改”就会成为记者编辑的自觉行动。


韬奋系列获奖者、深圳报业集团陈寅
在“短、实、新”上下功夫


改文风是优良传统的赓续。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攻坚阶段,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舆论作用日益凸显。因人的思想会出现僵化,思维会形成固化。改文风,就是赓续我党优良传统,通过形式的持续调整,敦促人们保持思考状态,延展思想活力,与自身惰性决裂,与变革时代共进,与民众心声呼应。

改文风体现社会价值追求。“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文章是给人看的,自要考虑读者需要。如今,人们工作生活节奏快,阅读对象面临多元选择,“懒婆娘的裹脚布”般的长文、“绿豆大的核,西瓜大的壳”般的空文、“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式的假文,显然没市场。“短、实、新”的文风,体现了与当下高效、务实、尚新的社会价值追求的一致性。

改文风要适应网络新生态。面对网络新境况,顺势而为,吸纳网络语言通俗、鲜活、趣致等特点,与传统规范表达相融合,在“短、实、新”上下功夫,打造一套适应网络生态的语言新系统,确保党的声音唱响于网络;还要坚守新闻原则,尚真拒假,文明用语,远离恶俗,以亲和且富活力的文风,成为净化网络环境的一股清流。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


本文地址:http://gzsjx.gzrbs.com.cn/detail.php?cid=11&id=1558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