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当前位置:首页 > 记者手记 > 正文

记者手记:开往光明的列车

信息来源:中国记协网浏览量:3236更新时间:2013-09-27 16:13:42


中国石化“光明号”健康快车

图为中国石化“光明号”健康快车 王春晨 摄

    一辆身披彩虹的列车,静静停靠在吉林省松原市一家工厂的铁轨上,等待有人走进这里,走向光明。

    这是一趟专门为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免费手术的健康快车。

    25岁的张振是最早从健康快车松原站走出的人之一。10岁起因重症白内障致双眼几乎全盲的他,明显有点儿不适应忽然变敞亮的世界,刚摘下纱布的右眼缓慢转动着寻找焦点。谈到眼睛好了之后的打算时,他说“想整个车来开,再不能只靠爸打工养活了”,笑意和期待写在他的脸上。

    这列给了他期待的火车有个直白的名字——“光明号”。十年来,“光明号”穿梭于全国各贫困地区,深入西藏、青海、内蒙古等13个省区市,一年四分之三的时间在路上。到达松原前,这列火车治愈的白内障患者已有2.7万余人,其中,不乏像袁桂兰这样特别贫困的患者。

    袁桂兰是松原市前郭县人,和老伴儿一起抚养9岁的孙子。老伴儿因病失去了劳动力,在失明前,她是家里唯一劳动力。祖孙三口住在靠木头支着墙的土房子里,“下雨天怕塌”,她老伴儿说。“村里医生通知检查才知得的是白内障,要不到死都不知道是为啥。”采访过程中,袁桂兰不断重复这句话。记者离开的时候,老伴儿要去几里地以外的学校接孙子。“眼好了我也能去接孙子了”,袁桂兰轻轻说了一句。

    光明带给人的,有时就是能为家人付出的幸福。

    和袁桂兰一样觉得幸运的,还72岁的闫桂芝,她从邻居那听说健康快车要来松原,忐忑中报了名;63岁的周桂芳从医生那里知道白内障免费治疗的消息,经过几个月的等待,9月23日,她们都登上了这趟“光明号”列车。

    光明似乎来得比想象中容易又突然。

    然而,这种突然的光明并非轻而易举得来,它背后是一个经过细致设计考量、各方资源整合贯通并得到有力实施的系统工程,包含着从政府到社会、企业、个人等的共同努力。


广州中山大学眼科中心的医生在车厢内做术前准备工作 刘艳丹 摄

   细致的设计

    健康快车是香港同胞于1997年回归之际赠送给内地的礼物,先后有三列投入使用,配有先进的眼科医疗设施,包括诊疗室、化验室、手术室、消毒室、病房等,并由卫生部和香港特区政府选派优秀眼科医生参加,为贫困地区免费开展白内障治疗手术。“光明号”是第四辆,由中国石化全程资助。

    健康快车不仅免除了贫困患者的经济负担,更是将即使在相对富裕地区也难轻易获得的最好医疗资源直接送到他们面前,帮助扫清复明道路上的障碍。患者只需非常简单的程序就能获得服务,这充分体现了为贫困患者服务的理念。

    有力的实施

    这是一个各方合力的过程:中国健康快车基金会牵头发动社会和民众力量,配合政府的防盲工作与扶贫规划筹措资金。每年年初,卫生部向各卫生厅发文,然后根据各地需求,考察确定健康快车服务地区。

    到达服务地区之前,当地政府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健康快车”活动;地方卫生、民政、残联等部门下乡组织病源,并按健康快车制定的筛选标准对病人进行基本筛查,等待健康快车的到来。

    活动资金则来自于社会各行各业,企业捐赠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以“光明号”为例:2013年,中国石化向“健康快车光明行”活动捐款900万元。自2004年以来,中国石化已累计为此项活动捐款10940万元。

    健康快车配备了世界一流的医疗设备,并有来自北京、天津、广州等地顶尖医院的白内障专家。“光明号”松原站的随车医生正是来自广州中山大学眼科中心。    

    实在的获益

    对接受治疗的贫困患者来说,收获的不仅是免费手术机会、细致的医疗服务,还有99.9%的手术成功率,以及由此带来的改变生活的机会。

    对健康快车停靠地区来说,留下的不仅是捐赠的设备或捐建的治疗中心,还有经过列车大夫培训的当地技术人才,他们共同组成了“不走的健康快车”。 

    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500万名白内障患者,且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其中大多数在农村。由于卫生及经济等条件所限,很多人得不到治疗,长期生活在黑暗中,家庭也因病致贫。而运用现代医学技术完成一例白内障手术,往往只需十几分钟。健康快车正是为
贫困患者也能获得这决定性的十几分钟而努力。

    9月19日,是2013年的中秋节,也是“光明号”健康快车在松原开诊的日子。也许大部分等待手术的患者错过了今年又大又圆的月亮,但下次的中秋应该不会了。因为月亮底下有彩虹列车在工作,而彩虹到达的地方,有光明。(刘艳丹)  

本文地址:http://gzsjx.gzrbs.com.cn/detail.php?cid=11&id=616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