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当前位置:首页 > 记者手记 > 正文

一名地市报时政记者的采写感悟

信息来源:《中国记者》杂志浏览量:3717更新时间:2013-08-29 17:27:23

只要“有心”,就能创新

——一名地市报时政记者的采写感悟

    提要:时政记者如何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在完成好“规定动作”的同时,灵活地做好“自选动作”,写出更多生动鲜活的新闻?地方报纸记者只要“有心”,就能突破。

    关键词:地市报 时政报道 创新

    文/阮春生

    2012年12月26日,在杭州举行的中国民企峰会上,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和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马云之间发生了一段有趣的“插曲”:因为道路拥堵,马云从余杭赶到会场迟到,使会议推迟了10分钟。会上,马云向大家道歉,而夏宝龙却反过来给马云道歉,称“交通拥堵不是你的问题,是我的问题”,并承诺未来五年内解决城市拥堵问题。

    这一幕,刚好被《浙江日报》记者记录下来,写成一则“夏宝龙回应马云与会遇堵”的消息。本来是一个时政会议报道,但记者却捕捉了会议中突然发生的插曲,呈现给读者,引发各家网络媒体转载与全国网民热议。这就是时政新闻创新突破的一个案例。

    如何才能在大量领导调研、会议报道中,采写更多出彩的新闻,抓到鲜活的亮点,考验着时政记者的职业素质,体现了从业责任追求。笔者以为,时政新闻创新突破,就需要做一名“胆大心细”“耳聪目明”“眼高手疾”的记者。

    胆大心细敢创新

    要让时政新闻出新出彩,吸引读者关注,让读者看了“眼睛一亮”,首先需要记者有敢于创新求变的“胆识”,要敢于突破传统,敢于创新思路,敢于写出有新意的稿件来。

    不久前,笔者参加一个全市性的纪检监察会议。会议的重要议程和内容是市委书记讲话。领导的讲话稿在会前已下发给与会者,但市委书记讲话中途突然撇开稿件,脱稿对当前存在的一些部门“中梗阻”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与强烈斥责,从现象、案例,到原因分析,再到解决途径和要求,一口气讲了七八分钟。笔者当即拿出笔来,迅速将全部插话记录下来。会后,笔者赶紧整理市委书记插话,赶写了一篇题目为《书记痛斥“中梗阻”》的现场短通讯。并第一时间与市委书记秘书联系,说明缘由。最终,稿件没作什么修改,市委秘书长签字同意刊发。稿件见报后,引起了读者强烈反响,有人甚至将原文转发到多个网络论坛,结合平时的办事经历吐槽讨论。

    事后,市委领导不仅没有批评,反而表扬本报做得好、记者写得好。接下来,市委还专门出台了市直部门与乡镇干部双向挂职、审批事项进驻窗口、部门群众评议部门等整治“中梗阻”的措施,打出整治“组合拳”。这一稿件也获得了当年中国地市报好新闻二等奖。

    眼观六路捕“亮点”

    时政新闻的创新,不是简单地写小做短,更不是淡化弱化,而是要通过提高时政新闻的报道技巧,最终强化时政新闻的实际传播效果。

    一直以来,会议新闻充斥着“领导强调”“领导要求”的面孔,记者写得不用心,读者自然也难接受、不买账。写惯了这些固定格式的时政报道,一些记者对会议和领导活动中出现了一些细节和亮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将许多鲜活生动的新闻细节淹没在大堆会议材料和大段领导讲话中了。

    提升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对记者而言,就需要“耳聪目明”,要能在领导活动和会议中善于捕捉细节和亮点,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不断地提升新闻发现力,探索新的新闻表现形式。

    2011年6月的一天,笔者前往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采访。接待笔者的县委办信息科干部见面就问:“《书记三问菜市场》(刊发于《丽水日报》2011年5月24日一版头条)是你写的啊?我认真地看过了!以往会议新闻报道很少让我全文通读,这篇我从头到尾通读了,不错!”

    这一席话,让我“悲喜交加”。作为一名时政记者,采写的新闻得到认可,应该是件高兴事。但是,想到每天我们采写的大量“板着面孔”的会议新闻,广大读者并不关注,又高兴不起来。

    这篇稿件,是笔者参加市委书记关于菜市场现场办公会时所采写。当时,我也完全可以将领导的讲话内容进行整理,写出一篇“书记强调指出”的普通稿件。但是,当我看到书记一落座,就向市工商局长连问“三个问题”时,心中一喜:一篇鲜活的新闻有了!虽然过后书记也就菜市场建设作了许多“强调”,但我最终抓住这“三问”,通过对话方式,阐述细节,最终以“书记三问菜市场”为题,写出了这一则新闻。

    会议新闻报道中,只要记者能时刻擦亮自己的眼睛,绷紧自己的神经,努力从会议和领导活动中捕捉鲜活的闪光点,肯定就能有所获,定常会有惊喜。

    第17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有一篇获得二等奖的通讯,名叫《上边“极端重要” 下面“鸟枪充炮”——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山西分会场小记》,就是一条记者从会议中发现的小角度、反映大主题通讯稿件。当时,记者在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山西分会场看到,会议要求单位一把手,大多却不是“一把手”,许多单位到会议结束还是“台签”值守,记者抓住这些细节,跳出会议写会议,反映安全生产重点区域山西有关部门对工作的敷衍与应付,从而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心思缜密手须疾

    职业习惯的形成,需要记者既要时刻做一个有心人,又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笔者以为,记者要 “眼高手疾”,就是既要能站在高处,既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又要迅速行动,在第一时间记下现场发生的细节和闪现的亮点,努力让新闻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

    2013年浙江省两会期间,笔者随丽水代表团采访报道。期间,省委书记夏宝龙来到丽水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纳爱斯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庄启传在发言时,就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以及民资投向提出了较为尖锐的问题。当庄启传提到,国务院关于促进民间投资的“新36条”为何还没有在浙江落地时,夏宝龙立即接过话茬,他说:“一方面,民营企业大量资金找不到投资领域;另一方面,政府急需大量资金,大量与国计民生相关的项目嗷嗷待哺。如何解决这‘这两张皮’的现象,给你们民营企业也给我自己出一道题!”

    事后,笔者经过思考,仅仅呈现他们的对话,似乎还“不过瘾”,省委书记给民营企业家“出题目”,他的最终用意在哪?如何才能引起全省民营企业家的深思?经过反复听对话录音,仔细思考一番,笔者最终得出了答案:省委书记是想提醒和引导民营企业家们,不能一味地追逐利润,需要为社会、替政府承担一些必要的社会责任。就此,笔者以《省委书记给民营企业家“出题目”》为题,以省委书记与民营企业家的对话细节为表现形式,以民营企业家需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为主题,完成了这则现场短通讯。

    会议是获取时政新闻的主渠道。笔者的感受是,作为媒体人,不应当把会议看成是一种累赘,相反应把会议视为新闻的“富矿”资源。因此,参加会议的记者,必须转变作风,不浮在会议的表面,学会从庞杂的会议和程序、内容及报告人的发言中捕捉新闻“亮点”,做沙里淘金的工作,努力挖掘会议蕴含的丰富新闻资源和领导人活动中具有的新闻价值的要素。

    一次,笔者跟随市长到庆元县调研。按照职责,只需将市领导调研的情况写成报道即可。但是,在座谈会上,笔者并不满足于记录市领导的“强调指出”,而是认真倾听各方面的发言。认真听果然就有惊喜,县委书记在汇报工作时,表示计划不再对生态良好的东部乡镇考核工业经济发展指标。会后,笔者立即跟报社汇报这一线索,很快得到了肯定。在各地当前都在追求GDP的情况下,庆元若实施这一措施,就是一则很好的新闻。很快,笔者与县委报道组的同志联系,密切跟踪此事进展,最终在县委常委会通过这一决定时,及时深入采访,第一时间刊发了《庆元取消东部13个乡镇工业考核指标》的消息。稿件见报后,省内外多家媒体进行了转载,并被评为2008年度浙江省好新闻一等奖。

    要让时政报道吸引人,关键在于按新闻规律办事。对于时政报道的创新,需要在突出新闻性上下工夫,在强化信息上下工夫,在跳出会议报道会议的形式上下工夫。面对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时政记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职业素养,在完成好上级 “规定动作”的同时,更要灵活地做好“自选动作”,为读者写出更多的生动鲜活新闻来,在时政报道的新舞台上大显身手。(作者单位:浙江丽水日报社)

本文地址:http://gzsjx.gzrbs.com.cn/detail.php?cid=11&id=560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