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项学习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三项学习教育 > 正文

《云南日报》:记者沉下去 群众请进来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浏览量:1920更新时间:2013-12-02 18:00:11

    “我如实说了进城务工人员的辛酸甘甜,《云南日报》就原模原样登出来了,是真心尊重我们。”谈起那次做客《云南日报》编辑部的经历,昆明市小矮人汽修公司郑安礼如今依然难掩兴奋之情。

  今年7月,郑安礼和来自云南省内不同地区的13位农民群众代表一起受邀来到《云南日报》编辑部做客,省委领导、农民代表、编辑记者不分职位,围坐一堂,畅所欲言。这是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特色活动,得到了广大读者群众的一致好评。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动真的、来实的,群众请进来,干部走出去,并通过开设“农民上党报”专栏,举办农民朋友、一线职工做客编辑部等活动,和群众交心做朋友。“农民朋友在党报版面上有了一块空间,把发展的愿望、梦想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都反映出来,通过报纸这座桥梁向有关部门反映,这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好形式。”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金评价说。

  沉下身子开展民情恳谈

  群众路线是党的新闻事业的生命线。然而,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新闻行业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一些新闻工作者高高在上,采访联系“键对键”“线对线”,报道“空对空”。

  “在我们的队伍中,的确存在精神状态偏散、思想认识偏浅、干事创业偏虚、措施手段偏弱等问题。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就是群众感情钝化了,群众观点淡化了,联系群众的机制退化了。长此以往对党报集团健康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不容低估!”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徐体义坦言。

  瞄准这些问题,集团的党员干部和编辑记者主动沉下身子,走到基层,收集民意。徐体义率领集团领导班子成员在挂钩联系点福贡县马吉乡举行民情恳谈会,面对面听取该乡60余名干部群众对集团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建议,并分别到各个联系村组蹲点调研,一一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

  除了到基层召开民情恳谈会、启动“凌云”扶贫助学公益活动外,还通过召开群众意见征求会、远程网络恳谈会,参加党支部民主生活和个别谈话等听取意见建议,共梳理出上百条具体意见和建议。

  带着问题学习不务虚,解决问题深化教育不懈怠,在理论的钻研与现实的考量中,新闻工作者真正把群众当根基而自觉回归,拜群众做老师而真心尊重,以群众为土壤而须臾不离。

    互动交流走进群众心里

  现在不少记者一到基层就受到热情接待,看到的都是笑脸,听到的都是“好好好”,一些“敏感问题”很难触碰。久而久之,许多群众也就不愿与记者交心,“我要是说了,你们报纸能登吗?”这是不少记者在基层采访时经常遇到的反问。

  “为了让基层群众发声,我们专门策划实施了‘农民上党报’宣传报道,让农民真正成为党报的主角和‘主笔’。”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何侃告诉《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让农民走上党报版面”宣传方案就是要让农民当主角、“主笔”,让农民说话,说农民话,邀请农民朋友撰写或口述、由记者整理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诉求和愿望,以农民视角看身边变化、说乡村新事、道农家心声。

  6月17日,《云南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推出了第一期“话农村新事 道农民心声”专栏稿件,并在报纸上公布电子邮箱、热线电话和通讯地址,广泛征集农民群众的各种来稿。编辑部一方面对农民群众的来信来稿进行精心筛选和编辑,将具有代表性的、集中反映群众呼声和诉求的稿件,刊登在重要位置。另一方面,紧密结合“走转改”活动,派出一批批记者深入到最基层,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去听去看去想,对农民的诉求作全面求证,帮助农民整理。

  除了创新载体开门办活动,《云南日报》还开展了农民朋友、一线职工做客编辑部等活动,邀请农民代表、工人代表和省级领导一同做客编辑部,以面对面交流的形式,促进农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相关问题得到解决。

  记者走下去,农民请进来,增进了群众与党报的密切联系,加强了党报与基层农民群众的互动交流,真正体现了党报的桥梁和纽带功能,进一步密切了党报和群众的联系,树立了党报在群众中的形象。

  顶层设计确保制度常态

  陆良县龙海乡花木山林场种树护林30余年的8位老人,西畴县鸡街乡肖家塘村6年坚持不懈凿路的4位“愚公”……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基层群众的面孔近年来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云南日报》的重要版面上。这一切缘于云报人长期以来对群众的深厚感情。

  2012年年初,结合新闻战线正在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全面实行采编人员直接联系群众的制度,以“直接联系群众”为新的突破口,激励党报记者进一步转变新闻表达方式,及时反映民生诉求。同时,着力于制度建设,以保障记者编辑直接联系群众的常态化。

  根据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及活动的要求,《云南日报》明确制定了具体措施:开展调查研究,领导班子成员每年深入基层调研不得少于60天,处级干部不得少于90天;建立联系点,把“走转改”采访联系点和“四群”教育联系点有机结合,选定1~2个采访服务对象作为联系点,联系时间原则上为一年;结对联户帮扶,各采编部门在联系点为联系群众寻找脱贫致富门路,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工作或生活难题。

  2012年2月,集团又出台了《关于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实施意见》,建立《云南日报编辑记者“四群”教育联系对象台账》。明确要求,领导干部要带头蹲点联户,带头调查研究,带头解决问题,要与群众“面对面、心连心、手拉手、实打实”。同时,制定社长、总编辑奖励基金,在年度大奖评选中,将奖励重点向一线记者、向基层稿件、向“走转改”好作品倾斜。

  今年以来,在新一轮版面改革中,《云南日报》又明确提出,“不搞被动适从和简单呼应”“不搞习惯动作和官样文章”“不搞自娱自乐和单向传输”“不搞浅尝辄止和短期行为”,坚决把改版改革的过程,变成进一步更新办报理念、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实践过程。

  通过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党报记者采写刊发了大量来自基层的鲜活报道。今年7月中旬,集团班子成员到挂钩联系点蹲点时,社长徐体义蹲点一周,完成7篇记者手记,字里有笑、文里有汗,感动中有酸涩,组合成一组感人至深的《追寻远方的路标——怒江独龙江调研采访手记》系列报道。听到怒江干部群众说起好县长高德荣的点点滴滴,他立即带领记者翻越山岭,赶往独龙江乡,探寻“一个独龙族干部的中国梦”。

  如今,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实践中,党报记者收获了更多的启迪和滋养,民生视角、权威表达正成为《云南日报》的报道常态。在直接的联系、平实的贴近和身心的融入中,群众的分量在云报人的心中正变得更加厚重。(记者 苏应奎 通讯员 王英芳)

    ■短评

  入身 入心 入情

  □曾革楠

  在新的发展环境和舆论生态环境下,党报集团如何适应网络时代的民意诉求,为群众开辟畅通表达诉求的渠道?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云南日报》一改过去机关报对准领导、对准机关工作的旧面孔,记者沉下去,群众请进来,不仅让群众竖起了大拇指,也不断增强着党报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确保实效、取信于民,是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性要求。也是检验活动是否取得成功的唯一标准。《云南日报》结合自身主流媒体职能,领导带头走基层,同时把群众请进编辑部面对面交流,了解民情、民想、民怨、民盼。直接联系群众,不仅促进了作风的转变和文风的改变,也使得宣传工作更加注重反映群众诉求,体现群众利益。

  《云南日报》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身”入群众,“心”入群众、“情”入群众,将直接联系群众与做好本职工作有机结合,做到情况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感情在一线融合,民心在一线凝聚,才能增进群众与党报的密切联系,加强党报与基层群众的互动交流,才能增强干好工作的底气。

本文地址:http://gzsjx.gzrbs.com.cn/detail.php?cid=13&id=710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