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项学习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三项学习教育 > 正文

用脚板写的新闻最有感觉

信息来源:贵州记协网浏览量:1042更新时间:2013-02-20 10:21:40

                                     用脚板写的新闻最有感觉


                                               贵州商报  刘钰银


从去年10月参加全省“走转改”大型采访活动,到毕节小坝镇采访,到此次集团进行的系列“走转改”培训会,可以说,对自己是一次真正先体验、再升华的过程。

上一次住农户家,是在高中一年级的社会实践活动。去的是贵阳近郊都拉营的一个村,当时,安排在同一户农家的同学,有的睡床,有的因为床不够,睡稻草,那两天吃的几乎是白饭和自带的饼干,因为挑食,所以找不到可下筷子的菜。时隔17年,又一次住农户家,睡的是二楼宽敞的房间,还能宽带上网发稿,对了,尤其是饭吃得很香。

借着这次毕节“走基层”的机会,吸取着本次“走转改培训”的系列讲座,让我在深刻的感受我省农村真实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在“转作风”的推动下,又一次将 “脚底板下出新闻”,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并且在“转文风”的指引中,反而觉得能放开手,没有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过程


在去年10月毕节“走转改”集体采访活动中,我们抽到采访地点的是小坝镇河尾村。当时觉得这个村,既没有木材生意,也没有规模养殖,更没力帆入驻,是最找不到新闻点的村。

当媒体车一路沿途放下所属村寨的记者。河尾村是最后一站,而我和摄影记者在车窗前,已一路感叹,“天,家家都是小洋房呢。墙上的农民画好漂亮。”

还没到河尾村,已经有写稿件的冲动和感觉了。

接着,和村支书詹元祥一聊,才深深的触动了我的神经。养猪、种梨也能成为百万富翁,而且是年收入百万的百万富翁。不仅如此,虽然是农民出生,但想法已经很超前了,有意做力帆厂的供应商,并开始着手选址建厂房,当股东。

不得不让我和一起采访的记者们刮目相看——“他们的致富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由于此次小寨坝“走转改”集体采访活动,并未规定每个媒体刊发几条稿件,因此,贵州商报第二天就已经见报了采访支书的《一起办厂当股东》的稿件后,在领导的安排下,次日在河尾村继续采访,抓住“走基层”的时间,多走基层。

留在河尾村的第二天,听说该村的计划生育搞得好,就去了一户独生子女户谢赟焱家。说实话,采写的第二条稿件《从养儿防老到儿多母苦   92岁曾祖母默认独生子女》(见报时的标题是《父亲说:“谁说养儿防老?我只知道儿多母苦”  农家独生女赵依曼的幸福生活》)时,心中没底。因为计划生育,实在是不好把握、而又敏感的话题。当天中午就采访完的稿件,一直在电脑前磨蹭到7点才开始动笔。

找不到感觉。因为其实整个采访中的问答很少,所以,稿件中笔墨表述的多的都是记者在现场看到和用心感受的细节和场景。

 

遗憾


在河尾村村支书詹元祥家,我们住的是他媳妇的房间,第二天起床时,发现床头不仅有一个笔记本电脑,还有一摞书,有名人传记,有英语辅导书,不过,其中记得最清楚的是一本《哈佛家训》。当即后悔,前一天写稿件前,怎么没先下细的参观一下他家。

儿媳妇说,这本书是在大学时就买的。原来支书家三个小孩都是大学生,大儿子还很牛,第一年考了辽沈理工大学,不喜欢专业回来,再重新高考,考入西南民族大学。两个女儿现在也是大学生。儿子和媳妇都是西南民族大学学工商管理的,两人毕业后都回了小坝镇。

如果从《哈佛家训》入手,如果从一个普通农家考上3个大学生入手,如果从大学毕业两名校情侣返乡就业入手,或许能跳出这次“人云亦云”的“力帆”雷同圈。或许更能体现“走转改”的精髓。


培训


在毕节回来之后,集团又组织了系列的“走转改”培训活动,课堂上有大家一起的笑声,又大家一起共同的感叹声,更有各位老师分享后的共鸣。

10年的新闻从业经历,深深明白和体验到,新闻需要俯身、需要在现场。



感受和收获


从事新闻工作,今年是第10个年头,作为一个都市类的市民报的记者,我个人是比较喜欢和基层接触的。因为基层,是一个新闻富矿。

有句话说:“脚上有多少泥土,对这土地的爱就有多深。”

在这次毕节“走转改”集体采访的点评活动中,“脚底板下出新闻的又一次成功实践。这次采写经历再次告诉我:只要用心去采,用情去写,何愁写不出好文章。









本文地址:http://gzsjx.gzrbs.com.cn/detail.php?cid=13&id=78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