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观察

当前位置:首页 > 传媒观察 > 正文

震荡与变局——2012新媒体盘点

信息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浏览量:965更新时间:2013-08-05 17:49:47

回顾2012年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无论是宏观的战略层面还是微观的战术层面,都在发生着剧烈的震荡与变局。站在新媒体运营的角度,我们可以从战略、技术、用户、市场、产品、资本、内容等七个层面来观察新媒体领域的创新与遗憾。

战略:转战移动互联网 云计算落地

2012年上半年,围绕着手机终端产品,各大互联网公司上演了一场口水战加白刃战。5月14日,360CEO周鸿祎高调宣布与华为合作推出价格仅为1499元的高配手机;5月15日百度联合长虹、富士康以及中国联通召开发布会,宣布推出售价仅为899元,搭载百度云系统;随后网易、盛大也分别宣称要推出自有品牌的手机,并内嵌自己的应用。而在2012年暑假,小米公司用饥饿营销的方式引发了用户对小米手机的期待。尽管国内互联网公司推出的手机终端产品与苹果、三星等世界知名品牌的产品还有一定差距,但普及高配低价的智能手机、抢占手机终端市场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前奏。

9月的中国互联网大会将主题定为“迎接移动互联新时代”,并首次迎来三大电信运营商同台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工信部部长苗圩宣布TD-LTE(4G)牌照拟于一年后发布,4G市场化进程加快。2个月后,中移动宣布在香港正式商用4G移动数据业务。同时,基于移动终端的手机新闻、手机电视、手机阅读、位置服务、移动搜索、移动支付、移动电子商务等移动互联网业务蓬勃兴起,各种类型的app应用和创新实践层出不穷。转战移动互联网成为2012各大互联网公司的重大战略布局。

云计算不是2012年的创新,但却在这一年从云端降落到地面,成为互联网公司又一重大战略发展方向。百度世界2012大会将主题定为“云端有你创享未来”,并一气推出“个人云存储、LBS云、移动云测试”等基于百度云的“七种武器”,CEO李彦宏提出“云端是互联网的下一个热潮,下一个焦点,云存储、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构成了百度云的三大核心能力。”

不只是百度实施云计算的布局,360、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也都分别基于各自的优势推出相应的云服务,出现了360云盘、阿里云、腾讯云平台等产品和应用。来自Gartner的数据表明,2012年,尽管全球IT市场的整体增幅仅为3%,云计算的预计增幅将达到19%。普通人可能无法感知到云计算的力量,但现实网络活动中,云计算几乎无处不在:网上照片、音乐、视频等存储,文件分享、社交网站、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等,“云”不再是漂浮在空中那个飘渺的东西,而已经“化云为雨,润泽万物”。随着云计算的落地,互联网公司战略转移云的世界将开启新一轮的行业竞争,引发又一次的市场变局。

技术:瀑布流引领网页新布局 增强现实产生生活新应用

众所周知,互联网的每一点进步与每一滴成长都离不开技术的引领与助推,每一项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都提升互联网上一个新台阶,到一个新高度。在影响新媒体运营的各要素中,技术要素既是最基本的要素,也是最前沿、最具创新的要素。2012年瀑布流和增强现实技术牵引出新媒体些许变革。

瀑布流是一种网站页面布局的形象化描述,区别于传统的矩阵式图片布局模式,采用定宽而不定高的设计,页面随着鼠标的滚动不断向下加载数据块,好似从上到下一泻千里的瀑布。瀑布流的出现给多年未变的、僵化呆板的网页布局设计带来了一丝新风,一方面改变了图片的展现形态,利用错落有致的格局形成视觉层级,有效地缓解了用户浏览图片的视觉疲劳,一方面也帮助用户在第一时间浏览到简约而精华的内容,不至于陷入到海量信息的汪洋之中,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用户体验。最初的瀑布流布局应用于图片的呈现,现如今这种网页布局已经延伸向论坛、新闻、视频等领域。南都网的“南都视点”就采用了瀑布流的布局来展现内容。

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它通过电脑技术将现实世界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很难体验到的实体信息(视觉信息,声音,味道,触觉等),模拟仿真后实现真实的环境和虚拟实时叠加到同一个画面或空间的效果。这项技术已被应用于古迹复原和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电视转播、家居装修、医疗手术等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增强现实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是与传统媒体结合,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和云计算服务,将纸质载体与互联网结合,用户利用移动终端拍摄的是静态的报纸版面,但在移动终端上看到的却是动态的视频或立体的图片。《京华时报》在2012年6月推出首个云广告案例,就是让读者通过拍摄广告图片来观看smart视频广告,并报名参与抽奖活动。增强现实技术为传统媒体多媒体化又开辟了一条途径。

用户:增长但缓慢 社交、搜索与娱乐成为应用主项

根据CNNIC每隔半年发布的互联网发展报告数据显示,网民数量总体在持续增长中。截止2012年6月,中国网民数已达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超越台式电脑成为中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但是,细细观察会发现,网民增长速度延续了自2011年以来放缓的趋势,增长幅度年年降低。连带而来的是一些新应用如微博、sns也出现用户增长缓慢的现象。在人人网发布的2012年三季度财报中,激活用户仅比去年增长3500万,月独立登陆用户仅比去年增长1000万。用户增长缓慢为互联网的未来发展增添一丝隐忧,互联网的人口红利还能持续多久成为一个新的问题。

在用户的网络应用中,无论是cnnic发布的报告,还是艾瑞提供的数据都显示,网民的互联网行为集中在社交、搜索与娱乐三大主项上,过去长期占据前三甲位置的网络新闻浏览已然不在。网民行为的另一个变化在是在线商务交易上,网络购物、网上银行、网上支付都明显呈上升态势。

一方面是缓慢增长的网民数,一方面是从工具型到商务性的深度网络应用,可以看出2012年新媒体更加深入到网民生活之中,活跃用户、成熟用户越来越多,网民对互联网的依赖越来越高,正在从新媒体的旁观者、浏览者变为参与者、使用者和建设者。

市场:数据挖掘成为产业 电子商务超越传统

2012年,大数据是一个不能回避的关键词。有媒体报道说,“在大数据推动的商业革命暗涌中,要么学会使用大数据的杠杆创造商业价值,要么被大数据驱动的新生代商业格局淘汰。”用户创造内容是大数据时代到来的前提,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大数据的存在创造了条件,用户在互联网、手机上的每一次举动、每一个碎片化的微内容都成为数据挖掘的对象。基于大数据的市场营销、成本控制、产品和服务创新、管理和决策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等正在形成一个新的市场,成为一种新的产业。

数据挖掘与数据营销也带来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即如何在保护好用户隐私的前提下提供精准服务。有一种说法,互联网时代,放弃隐私、得到服务是一项基本规律,你的隐私越少,得到服务和周边人的支持就越多。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收到你周边感兴趣的店铺、景点及“好友”的资料。众多的手机app应用,如食神摇摇、订餐小秘书、百度身边等,都能在第一时间速递周边的餐饮、娱乐、医院等生活类服务。但如果要想让数据挖掘成为基业长青的产业,在尊重用户隐私与寻求产业发展间找到平衡点是未来必须正视与解决的问题。

2012年另一个非新兴但却很典型的市场是电子商务市场。无论是京东、天猫、苏宁几大电商的口水战、价格战,还是双11、双12造节式的商战,电子商务提升传统产业,进而超越传统产业已成事实。一切都可用数据说话:截至2012年6月,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3.5万亿元,网购的用户规模达2.14亿人,利用手机上网购物用户达到3747万人,手机在线支付用户为4440万人。双十一这天淘宝网和天猫的支付宝总销售额达到191亿元,而在2010年淘宝网单日交易额仅9.36亿元;2011年全网交易额也只有52亿元。11月30日,阿里巴巴宣布淘宝和天猫交易额突破1万亿元。

1万亿的网上交易额意味着什么呢?2011年全国有14个省区的GDP不到1万亿,首都北京也不过才1.3万亿元,一万亿相当于2011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4%。在当前所提“新四化”中,实现信息化显然有赖于电子商务领域B2B、B2C、C2C、O2O四种模式的进一步拓展。尽管在2012年团购网站遭遇洗牌,一些团购网站因资金短缺而关闭,年初的5000多家团购网站目前只剩下1000多家,但相信未来电子商务将成为与网络游戏并重的网络经济支柱产业。

产品:微信、媒体微博和政务微博火爆 网易八方、论坛夭折关闭

按照市场营销法则,产品总是有周期的,有新品诞生,也会有旧品退出。2012年首推的新产品自然要提微信。20个月,用户数突破2亿,有媒体将此成为“微信速度”。与此相一致的是微信的创新速度。在使用功能上,微信从发送语音留言、照片以及媒体信息到 “查看附近的人”和“摇一摇”成为微信的爆发点,引入LBS社交功能,发布了“寻找附近好友”、“漂流瓶”两个地理位置相关功能将微信的适用范围从熟人推广到陌生人;从加入视频聊天和网页版微信功能到“摇一摇传图”,不断的开发创新,构筑了微信“二维码+账号体系+LBS+支付+关系链”路径,创建出微信查路况、查信用卡、订酒店、订外卖、买门票、在美肤汇购物、微团购……等多种应用服务,形成一种闭环式的商业生态模式。

微博虽然不是2012年的新产品,但以人民日报微博为代表的媒体微博和以北京发布为代表的政务微博应该能够登录今年的创新榜。2012年7月22日凌晨,恰逢北京61年来最大暴雨,人民日报微博上线。该微博语言风格清新、话题贴近民生,在重大、敏感事件面前不回避、不失语;用它的锐度、深度和温度赢得了网友的尊重,显现出较强的舆论影响力,上线不到半年,已受到逾三百万粉丝关注。截至2012年11月18日,新浪微博媒体机构账号总数达到1.8万左右,腾讯微博媒体账号总数达到2.3万左右,媒体开通官微成为打通两个舆论场的重要通道。

政务微博在2012年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重大突发、社会事件通过政府微博第一时间发布正在成为一种常态。根据新浪微博发布的《2012年第三季度政务微博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9月底,新浪认证的政务微博已达50947个,进入成熟运营阶段的政务微博自媒体意识显著增强,成为应对突发事件优选渠道。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事件中,@北京发布、@北京消防、@平安北京、@交通北京与16区县政务微博持续不断发布官方信息,合力形成了官方舆论场。

新品与旧品,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网易LBS服务“八方”在惨淡经营两年之后,最终以一种格外黯淡的方式为自己画上了句点。稍晚退出的是网易社区,这个创办于1997年、至今已快16年的国内最早期、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网络社区最终没有抵挡住新产品的冲击,遗憾地在2012年12月18日零时停止了服务。

资本:人民网上市市值超百亿 优酷土豆合并行业洗牌

资本市场是商业性的互联网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一直以来,新闻网站不能海外融资、不能上市成为官媒业务拓展、市场扩张的“紧箍咒”。与商业网站同时起步的新闻网站因为体制机制问题、进入资本市场的身份问题而输掉了用户和市场。 2012年4月27日,被形容为“中国官网第一股”的人民网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虽然历经转企改制的曲折,但在政府高调的支持下,人民网最终成功上市,并在首日两次涨停,市值一度高达百亿。随着人民网挂牌上交所,新华网、千龙网、北方网等众多官方媒体的上市进程也受到关注。

目前,对于人民网上市及未来将要上市的新闻网站还有很多质疑,尤其是对现行体制下(既要承担上级的宣传任务又要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人民网如何盈利?如何作为一个资本市场独立的公司生存与发展还存在怀疑。有媒体甚至质疑,人民网是否会花融资来的十几亿资金?对于新闻网站,初涉资本市场,一切都在摸索中,一切也都在经受着大众与股民的监督,上市只是进入资本市场的第一步,真正的创新是需要在资本市场摸爬滚打历练成真身。

相比人民网初涉资本领域,优酷和土豆可谓久经沙场。但无论是新手还是老生,资本市场都是残酷的。迫于市场的压力、风险投资的需要以及产业重合的困境,视频行业的两强最终走上合并之路。站在利好层面,优酷土豆合并能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壮大资本实力,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内容,更好的观看体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但也存在一种担忧,两者共同拥有近70%的用户,会否形成新的市场垄断和霸权呢?

内容:重点报道再彰影响 新闻推崇简约态度

今天,尽管我们已经不再怀疑网络媒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但2012年的三大重点报道——伦敦奥运会、神九天宫对接和十八大报道——依然带给我们震撼和感叹,无论新闻网站还是商业网站,他们在桌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及其他终端平台的多面出击,利用社交媒体获取原创信息资源,已经严重挤压了传统媒体的空间,让报纸、杂志、甚至电视都感受到逼仄和压抑。

以腾讯奥运报道为例,腾讯网、腾讯视频、微博、微信、新闻app客户端等数十款产品组成报道矩阵,形成了对用户群体的全方位覆盖,内容上重点打造视频节目,制作了《金牌第一时间》、《杯中话风云》和《奥运父母汇》三档原创视频,其中《金牌第一时间》采访了47位奥运冠军中的39位,成为了冠军信息首发平台。据统计,奥运期间腾讯视频日均播放量已突破2亿。此外,面对首次的“社交奥运”,网站邀请超过200位体育健儿、数位军团教练独家落户腾讯微博,他们在赛后第一时间发出了“获奖微感言”,而来自前线中国选手的现场“微播报”则超过6000条。

其实,海量的新闻资讯已经不是今天的网民所希求的,面对多元化的新闻资讯来源和多样化的渠道,网民更希望获得简约而明了、深度而有态度的内容资源。因此有了腾讯网、南都网追求“内容精品化,形态简洁化”、 “新闻与新闻人SN门户”的改版,有了网易“有态度的新闻门户”的定位。特别是南都网的改版,突出社交化、个性化,将原来"标题+连接"的新闻呈现方式变为了"标题+摘要+图片+链接"的小版块,将原来新闻网站惯用的以要闻、国内、国际等版块划分的格局也被由类似九宫格的"新闻矩阵"所替代,由编辑根据新闻的价值对所有内容进行线性编排布局;将传统的门户网站主要是按照新闻的类型进行"树形"栏目划分改变为根据每条新闻关键词,赋予不同的"标签",这样既方便检索,又实现了内容的快速聚合。所有内容还自动适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不同阅读终端,极大提升了用户的阅读体验。

本文地址:http://gzsjx.gzrbs.com.cn/detail.php?cid=3&id=513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