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知识 > 正文

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怎样做好新闻标题 当个“富记者”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浏览量:1092更新时间:2015-04-21 16:44:07

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师生在光明网参观。郭俊锋摄

编者按

2014年4月29日,光明日报与中国政法大学共建的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揭牌成立。共建精品课程作为双方合作的先行军,于2014年11月正式展开,光明日报先后有6名采编人员前往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授课。他们结合当下新闻热点和本报一些特色报道,从新闻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与新闻学子进行了深入交流。黄晓的《记者与信息源》、叶辉的《新闻敏感是记者的职业生命》、史楠的《深度报道之管见》、庄建的《我对记者职业的理解》、杨谷的《中国互联网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和徐华西的《谈谈新闻编辑学》6个讲座,都在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师生中产生良好反响。光明日报特别摘发6位讲课者的部分精彩授课内容,与读者共同感受光明人的新闻理想。

    新闻源在我国法律中的民事责任

在我国,关于新闻作品侵害人格权的案件已经不少,法律的依据主要是民法通则以及最高法院的两个司法解释。在新闻作品侵害人格权的案件中,涉及众多主体,包括新闻源、新闻媒体、作者、转载者、印刷单位与发行单位等,由于法定义务不同,过错形式及责任程度均不同。在这里分析一下新闻源的主观过错与法律责任。

新闻源是新闻作品产生的众多环节中的一个重要主体。根据参加新闻活动的主观状态,将消息来源分为主动消息来源和被动消息来源。主动消息来源是指明知或应该预见到由其公布的材料可能被新闻媒体报道,而自觉地为新闻作者提供新闻材料的人。被动消息来源是指不知或无法预见到由其公布的材料可能被新闻媒体报道,而不自觉地为新闻作者提供新闻材料的人。

新闻源应当承担的责任问题,主要应当根据新闻源主观上的过错来判断。

如果一个人在某个并不公开的范围内发表侮辱、诽谤他人的言论,而这个范围又不可能使他意识到有记者在场或其言论会被在场人写成新闻发表,此时,他就是被动的新闻源。如果某人在内部会议上发表言论时特别声明不得用于媒体公开发表,则该人也成为被动的新闻源。对此,他可能承担在特定的人际传播范围内侵害他人名誉权的法律责任,但对于其言论为新闻媒体发表所引起的新闻侵害名誉权则不应承担责任。

实践中,有许多消息来自于主动的新闻源。如某位名人或新闻事件当事人召开新闻发布会,主动邀请记者和一些社会人士参加;当事人写信、打电话给报社或主动到报社投诉、反映情况等。如果这些言论和行为是不利于相对人名誉的,那么,本身就可能已经构成普通意义上的侵害名誉权,同时,对根据其言论和材料写成并发表的新闻作品产生的侵权后果,由于当事人是明知并追求这种结果,因而也应承担共同侵权责任。

对于主动的新闻源来说,即是主动利用大众传媒来达到毁损他人名誉、降低社会对其评价、使其精神痛苦等目的。对于这种在新闻侵害名誉权中有主观过错的当事人,理应让其承担责任。否则,不符合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并且对善意发表这些材料的大众传媒也是不公平的。

主动新闻源作为新闻的“源头”,是新闻报道失实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我们不能排除新闻源在新闻侵害名誉权中的民事责任。但是,作为多个新闻共同侵权行为主体之一,由于它不是其所提供新闻素材及事实情节能否最终成为新闻作品而发表的决定者,也无法预知侵权新闻作品向公众发行的范围,在共同侵权人内部按过错分担责任时,只应承担相应的部分责任。(光明日报机关党委副书记黄晓博士)

我对记者职业的理解

在我近40年的采访写作实践中,最深的体会是一篇好报道的诞生,决定因素是对采访对象的认知、体悟、思考与由此产生的思想。一个新闻从业人,只有对自身职业有了透彻的理解,有了充分的职业自觉,才能写出好的报道。

记者:一辈子做功课的职业

一个真正的记者,他的职业起点是从他进行采访写作的第一次开始的。职业对于每一个记者,都是一所终生的课堂,在这里的学习,没有终结。记者做功课,也绝不仅仅局限在采访的准备阶段,而是贯穿在采写的全过程。做功课是尽可能地收集资料,更重要的是开始思考。无论你有多资深,每完成一次新的采写任务,都要重复一遍对采访对象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完成一次主题的提炼过程。

记者:永远在路上的职业

我对《邓小平时代》的关注,在中文版出书半年前就已开始。参加首发式,我见证了傅高义与读者面对面。当天晚上,三联书店还为我和人民日报的记者约了专访。第二天,我又去国图听了他的讲座。写进稿子里的内容,来自三次采访。记者,应始终保持对新闻现场的敬畏之心。离新闻现场有多近,离独家新闻就有多近,离独特的新闻表现就有多近,离新闻的本质就有多近。

记者:有担当的职业

偶然的机会,我在采访中得知了1988年水电出版社的改革。那时出版界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潭死水,水电社的小小改革竟引起轩然大波。我在稿件《发生在水电出版社的一场争论》中,写出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写出了现实中的矛盾与争论。这是中国出版业改革的第一颗信号弹。这篇报道也反映了光明日报的眼光与魄力。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出的这一稿件,连审稿时的不同意见也放在括弧中一并刊出,表明了报社的立场。季羡林先生看到后说,“贵报还有一个别的报纸所没有的特点:在头版头条位置上发表长篇报道,只提出问题,不下结论,让广大读者自己去评判。今年5月4日刊登的《发生在水电出版社的一场争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记者:让你激情燃烧的职业

从事新闻工作近40年,无论是做一线记者,或者做编辑、部主任,还是做中华读书报总编辑,我都没有放下手中的笔。面对丰富的实践,面对我的采访对象,我总有去采访表现他们的冲动。做记者几十年,我至今仍充满激情,那激情,不是写作的,而是生活的。我常常想这是为什么?我想,这是记者职业的馈赠,它总将激情不断充填进我的生命。

我热爱记者工作,是因为它总是与事实真相离得那么近,总是与崇高离得那么近,有机会尽快尽早感受到新事物的曙光、新思想的光辉。每一次采访,都是在做一次功课,都是一次精神的成长。40年的记者生涯让我感悟,记者职业是社会给予我的馈赠,我除了以责任、真诚去履行职责,无以回报。我愿以此,与同行们共勉。(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庄建)中国互联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今天我们交流的主题,是中国的互联网从哪里来,现在处在什么样的位置,未来可能到何处去?

先来看看现在的中国互联网。前几天,马云的个人财富超过李嘉诚,成为亚洲首富。马云的财富从哪里来?马云没有李嘉诚那么多的房子和公司,但是,马云在最近的一次“光棍节”,创造了571亿元的销售额。

这些销售额,是在全国经济整体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取得的,是千千万万的网友几块、几十块、几百块钱的网上购物堆出来的。

电子商务只是互联网上流动的一种信息。著名经济学家科斯提出了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发展经济重在降低交易成本。在中国,是因为有了互联网,交易成本才真正大幅度降低下来。马云的贡献,就是让卖家轻而易举找到了买家,买家也轻而易举地找到了卖家,货物在中国大地上流动起来。

再来看看昨天的互联网。互联网是美国军方发明的,直到今天,美国仍然是互联网主要技术的发明者。互联网到今天40多年的历史,技术驱动的特征一直贯穿其中。在互联网发展的前20年,一直是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专用品。1993年之后,美国互联网进入民用领域,迅速在全球普及开来。

互联网的核心技术不在中国,但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却改变了全球的经济力量对比。互联网除了技术驱动的规律,还有一个重要的规律——网络效应,即:网络的效能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成正比。通俗地说,就是联网的人越多,网络对大家来说就越有用。中国在互联网建设上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网络发展速度全球最快,网络用户数全球第一。淘宝、京东、微信、QQ、微博,用户数动辄就是几个亿,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只有羡慕的份。在互联网上,能够把握海量人群的需求,从而设计出适用的产品或服务,已经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中国能够产生阿里巴巴、百度、腾讯这些世界上排前几名的互联网大公司,就是因为掌握了这种核心竞争力。

世界变平了,中国的产品走出了国门,行销世界,改变了中国的经济。互联网的明天,信息传播会更普及、更通畅,世界将会变得更平。互联网对我们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才刚刚揭开序幕。

40多年后回看互联网,其本质仍然是信息的传播,同学们以信息传播为主修专业,在未来大有用武之地。(光明网总裁杨谷)

怎样做好新闻标题

标题既是内容又是形式也是视觉重点,因而是版面语言的主要构件之一;置于文前,是文章的眼睛,既吸引阅读,也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前“信息超载”“信息焦虑”情况下,能给读者以提示。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说过,“我当总编辑就两件事,一是改标题,二是用干部。”可见其重要性。

做标题有几个层次,最起码的是准确、简短、生动。

1.准确。就是题文相符。新闻标题,必须以新闻事实为依据,准确地反映和说明对象。但在网络和新媒体的裹挟下,低俗之风甚至标题党的影响,让不少标题显露出病态。

2.简短。不要钝刀子割肉。如2005年6月13日《光明日报》一则标题:“我纳米研究在国际上已占一席之地”,可简为“我纳米研究已占国际一席之地”。

3.生动。汉语因修辞而灵秀。早些年中国新闻奖标题类获奖作品,修辞都很出色,运用比喻的有“九星聚会已散 地球安然无恙”,用双关的如“同志 请警惕‘关系牌’香烟的污染”,用夸张的如“侯宝林笑破洛杉矶”,等等。

在基本要求基础上,还应有更高境界的修炼。

1.传达与导读。传达,传递编者的立场和情感。导读,用编者的观点和意图,引导帮助读者解读信息,认识事物。但是,做标题不是选择事实,而是选择角度,即对一个事实,引导读者从哪个方向去看。1980年7月6日新华社播发了一条有关昔阳县粮食产量的通稿,有家报纸的标题是“昔阳县五年多报粮食产量两亿七千万斤”,而人民日报的标题是“昔阳县五年虚报粮食产量两亿七千万斤”。“多”与“虚”,一字之差,反映出编者截然不同的态度。

2.眼光的修炼。准、短、活、传、导,都离不开人对新闻事实的理解。作为编辑,要善于从事物的联系中把握新闻,要有一种人文眼光。2006年7月26日《光明日报》有这样一则标题:

(肩题)挖一根虫草要破坏30平方厘米草皮

(主题)广东口岸虫草出口激增折射生态难题

(副题)专家呼吁采取有力措施遏制虫草滥采

肩题是介绍知识,“广东口岸虫草出口激增折射生态难题”是主题,它没有停留于一般的披露,表达人人都有的“忧虑”,而是点出了“生态难题”,这是知识的延伸。副题进一步提出专家的观点,引领读者。这样的标题,比直来直去的单行题,字数会多些,但可能更显示出一种文化味儿。(光明日报高级编辑徐华西)

新闻敏感与素材积累

我是个笨人,我的座右铭是,笨鸟先飞。记者需要积累新闻线索和素材,积累素材好比养鱼,捕捉到一条鱼,如果太小、太瘦,先养起来,等养肥了再处理。有些新闻线索马上报道还不成熟,还欠火候,先放着,等待时机成熟,收获会更大。

我喜欢写人物,也是光明日报写人物最多的记者之一。我有一个人物线索信息库,每发现一条线索,马上建立一个文件夹,以后发现与这个人物有关的素材,就装到这个文件夹里。掌握线索后,不用急着写,平时常想着,脑子里会突然冒出一个开头,或一个结尾,这时候赶紧记下来。

浙江大学数学中心主任刘克峰,就是我在餐桌上听到一句玩笑引起的。2004年我们去香港参加第三届华人数学家大会,刘克峰获得最高奖金奖。刘克峰是个美男子,吃饭时,一位女记者问:刘老师,你的成才有什么经验?中心副主任许洪伟接过话头调侃:刘克峰喜欢数学是从追求漂亮女同学开始的。上初中时,班里来了一个漂亮女生,数学成绩特别好,为了赶上和超过她,刘克峰开始发奋,成绩扶摇直上,后来考上了清华数学系。数学成绩上去了,女同学也追到手了。大家哄堂大笑,我却马上感到这是个好题材,把这个细节记下来,并把刘克峰列入我的人物新闻信息库。

刘克峰是世界著名数学家丘成桐的得意门生,曾破解过许多世界数学难题。我在浙大多次接触到他,发现他很爱玩,打乒乓球几乎达到专业水平,一次与城运会冠军绕静文打让6分的友好赛,居然连赢两局,我又把这个细节充实到人物信息中。当这两个细节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时,我马上想到了陈景润,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中国人对数学家的印象是陈景润式的:只懂数学,不懂生活,走路碰在树上还会问谁碰了他。而刘克峰呢,会学会玩,与陈景润相比完全是个另类。这一比较,标题马上出来了:《另类数学家》。但我还没产生写他的冲动。

机会在两年后到来。2006年,中山大学朱熹平教授破解了世界数学难题庞加莱猜想,我在外围采访时先采访了刘克峰。谈完朱熹平,刘克峰谈起了自己的经历,越谈越起劲,听着听着,我激动起来,我明白时机成熟了。结果是朱熹平还没采访,刘克峰的采访却意外地完成了。回家的路上便已感到写作的冲动,一些句子和词语不断从脑子里冒出来。当天晚上就写了4000多字,第二天就完成了8000多字的人物通讯,发了一个整版。多年的积累,1个多钟头的采访,一个版的稿子就完成了。

当记者要当“富记者”,决不能当“穷记者”。富记者很注意积累,善于积累。一个记者不能一天到晚等着被安排任务,得有自己的报道线索。在一般情况下,我手头总会有一二十个线索,如果没有上级布置的题目,就可以写自选题目,而自选题目往往是原创性报道。(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叶辉)

深度报道之管见

作为版面编辑,在这方面我只是光明日报历年深度报道的一个执行者而已。仅仅通过我的一些视角和观察,来分析和体会深度报道中值得借鉴的一些情况。

全天候关注和寻找新闻线索是必要的。媒体人应该有见微知著的反应速度和新闻嗅觉,这方面我也见过很多同事和其他新闻单位同行的优秀表现,他们有敏锐的新闻判断能力,可以根据一条国道的交通堵塞时间较长,推断可能是前方某路段发生重大事故,进而第一时间前往采访;他们也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根据新闻线索迅速完成一篇深度报道,这些都是值得学习的。

这其中,尤其是第一落点更值得我们媒体人不懈追求。这方面光明日报有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同时兄弟媒体的一些尝试也值得我们借鉴。比如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有时突发事件很急,稿件需求更急,这时他们会有意识不去做那种多个采访对象、综合类大稿件,而是根据已有资源,迅速找一个或几个相关领域并不是很出名的专家,完成一篇深度报道。这类报道并不是靠绝对意义上的深度和广度取胜,而是靠第一时间内的深度和广度取胜,《新华视点》的这些具有极高效率的深度报道很有参考价值。毕竟,抢到第一落点就等于抢到了优势,后续者的报道选取角度、难度和耗时都会困难许多。

即使抢不到第一落点,之后也值得争取。本报这方面也有很成功的尝试,比如深圳站记者易运文所做的报道“八毛钱治好宝宝大病”,比如本报设置的《以正视听》栏目,这些报道,并没有跟着第一落点那些可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偏差的报道继续走,而是不懈追求真相,去伪存真。这些求证的深度报道本身也是非常好的新闻报道。(光明日报《大视野》版主编史楠)





本文地址:http://gzsjx.gzrbs.com.cn/detail.php?cid=9&id=1206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