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知识 > 正文

准确把握关键时期的经济报道方向

信息来源:《中国记者》杂志浏览量:935更新时间:2013-12-06 15:04:04

    文/张旭东

    如今的经济报道,渐少见了“银广夏陷阱”“基金黑幕”等昔日风起云涌的揭黑式报道,也不像当初应对国际金融海啸来袭时轰轰烈烈的大规模应对危机式报道。在后危机时代,在中国发展步入新阶段的过程中,当前中国经济内在关联度不断提高、各种因素激荡嬗变,经济报道内涵不断变化和丰富,这也对政策把握、方向抉择提出了更高要求。

    方向明,目标才清。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矛盾凸显期、改革攻坚期、发展转型期,面临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严峻,经济运行中机遇挑战共存,利弊相互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当前错综复杂形势下,准确把握住关键时期的经济报道方向十分重要。

    “稳”字当头,稳中亦忧——把握好报道的总基调

    “稳中求进”是党中央确定的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在今年这一总基调仍保持不变、依然是“稳”字当头,且在今年的复杂经济形势下更具指导意义。准确领会其中涵义,对于指导当前经济报道十分关键。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态势在国内外引发了广泛关注。一季度7.7%、二季度7.5%——经济增速连续两个季度回落,一下子让不少人开始对中国经济担忧,甚至一度引发“底线”在何方的议论,诸多媒体在一季度后即对此展开了报道和探究。

    经济增速涉及就业形势、百姓生活,事关社会稳定。针对中国经济面临新形势和新情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在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7月30日分别召开的会议中专题研究经济形势、部署经济工作,提出要稳中求好、稳中求优,“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为今年经济工作作出了部署,指明了方向。

    “稳”字当头,意味首先要确保宏观经济不出现大起大落,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把握好防通胀的“上限”,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这也自然是经济报道需重点把握的几个方面。不仅经济增速、物价、就业、外贸等形势变化是经济报道的着力点,而且宏观调控上为此采取的扩内需、增消费等应对措施也是报道的主攻方向。

    以新华社通稿中的经济报道为例,在一季度后,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在通稿线路中开设了“解码中国”的专栏,播发了《“快慢之间”看速度》《“释放红利”促发展》《锁定风险谋平衡》《“排忧求优”探走势》等多篇“辨析中国经济系列述评特稿”在内的30多篇经济分析稿件,对经济中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了集中阐释,社会效果良好。针对第三季度经济增速的反弹,组织播发了《经济回暖能否延续》《经济面稳中向好 内中隐忧亟须关注》等一组“今日关注”集成栏目稿,进行充分剖析。

    除充分探析经济变化,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给社会公众一个清晰的政策信号,对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稳中求进”的调控指向进行阐释解读,也是当前经济报道的重要职责。对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常务会议等重要会议以及党和国家领导外出考察活动中透露的政策信息尤其要注意准确把握。

    在第二季度经济速度回落到7.5%的背景下,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对“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做出了部署,提出“稳、活、托底”三者统一调控政策。根据会议精神,我们当天就组织采写了《关键时期的关键部署——从中央政治局会议看中国经济走向》的重头通讯,对这次会议做出的部署进行了及时准确的解读,受到媒体欢迎。

    9月11日在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的《以改革创新驱动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开幕致辞透露重要政策信号,新华社当天就组织播发《中国经济奇迹进入提质增效“第二季”——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传递的信息》,稿件被《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刊用,也得到了上级领导机关的表扬。

    稳中求进,稳中亦忧。发端于5月下旬、持续近一个月的“钱荒”就是当前经济不稳定因素的一个突出表现,也由此成为经济报道中的焦点话题:银行间利率飙升、市场传言不断、央行最后“放闸”……这期间跌宕起伏的故事,给经济报道提供了难得的精彩表现机会。

    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放缓压力之下,地方债务风险、影子银行等隐患在不断积累,房产调控、产能过剩等“顽疾”问题突出,财政收入下滑比较明显……当前经济报道在把握“稳中求进”方向的同时,也要密切关注经济中的诸多不稳定因素,对这些风险领域要予以重点着力分析,在报道导向上尤须强化忧患意识,未雨绸缪。

    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报道要深化对“转方式”的认识

    经济纷繁复杂,尤须把握大势,经济报道上要有全局观、大视野。对当前经济中遇到的新情况,要放到中国经济发展历史阶段上去衡量,真正深刻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转变发展方式”的理念自十七大提出来至今已6年有余,但深化这一理念的认识在当前尤为关键:一方面,从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后经济增速开始放缓、尤其是今年继续延续回落已标志着中国经济由过去高速增长阶段步入中速发展轨道;另一方面,多年受资源环境约束下的经济痼疾开始集中爆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爬坡过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

    历史地看,潜在增长率自然回落,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走向。过去我国主要靠出口和投资拉动、靠粗放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如今,中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以转型发展为标志的阶段。

    经济发展阶段的转换,对经济报道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要清醒认识这一趋势,科学把握新的特点,密切跟踪“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变化,关注各种风险和难点的演变。

    “转方式”理念看似抽象,实则具体生动。报道上不能简单停留在理论概念阐释,要多从生动具体的事例来予以深刻印证。比如,今年以来京津冀持续爆发的大范围雾霾,引发了广泛关注,其实质是由于中国经济转型不到位、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等原因所导致。“全球钢产量:中国第一、河北第二、美国第三”,广泛流传于业界的这句话,揭示了北京周边重工业污染的严重程度。

    如同大潮退去、礁石自然裸露一样,在经济放缓的背景下,一些潜藏的体制机制矛盾和问题暴露得越发明显,这更凸显出转变发展方式任务之急。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并非易事。转型之难的根源,主要存在于一些地方以“GDP论英雄”的发展政绩观上。以光伏产业发展为例,在扭曲政绩观的驱动下,本是新兴产业的光伏产业却由于各地盲目大干快上导致严重过剩,光伏产业陷入发展之殇。今年3月18日,昔日风光无限的光伏产业龙头企业——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宣布进入破产重整,一时震惊各方。

    而从各地“十二五”规划看,依然有20多个省份把钢铁、石油化工等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资源和环境压力持续加大。而实际上,中国支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已严重不足,淡水、耕地、石油等人均占有量与世界相比明显偏低,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不到10%,能源消费却占20%左右。

    值得注意的,尽管如今经济中存在着“怎样把握速度和转型的平衡”“如何兼顾当前和长远”等诸多两难、多难的问题,但今年以来,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到印发《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从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颁布《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新一届党中央国务院已明确释放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加强调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坚定信号。

    在这方面的报道上,既要及时解读中央出台的政策措施,也要通过具体案例,准确揭示出国家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质。比如:在“钱荒”发生后,政府部门很长时间内并未“出手”放松流动性,即使是最后的“相救”也是适可而止,其意图就是让金融机构强身健体,摒弃靠“天量货币”托起虚假繁荣的老路。

    “五位一体”释放改革红利——全面深化改革的报道路径选择

    无论过去,还是将来,对中国的发展而言,“改革”二字始终意义非凡。今年是改革开放35周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于11月召开。改革开放再出发,将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新起点。全面深入、浓墨重彩地报道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蓝图,是当前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经济报道的头等大事。

    做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报道,三中全会前首要是关注和报道好今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先声。今年以来,无论是国务院大幅消减行政项目,还是各级部门“简政放权”;无论是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还是深圳前海改革提速……这些新举措、新动作无一不折射出国家未来改革的走向。事实上,各种改革举措如今已在不断探索尝试,改革思潮正在全国上下涌动,改革先声已传遍大江南北。报道要锁定这些先行探索的改革领域,放置于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充分剖析其经验、教训,报道和挖掘来自基层改革的试验和首创举措。

    做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报道,关键是要明确报道的总方向,就要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要义所在,准确捕捉到中央最高层传递出的最新改革信号。在10月8日第21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闭幕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中国正在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总的是要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改革。这一重要宣示,意味着我国将推进“五位一体”全面改革,这将是下一步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

    做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报道,重点是要找准释放“改革红利”的各个着力点。全面深化改革,目的是努力破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消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程度释放出“改革红利”,这将成为中国新一轮增长的主要动力。这其中涵盖的“一、三、五”方面:“如何打造全国统一市场体系”“政府和市场、社会三者关系怎样调整”“‘五位一体’改革如何统筹实施”,均事关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这都是报道关注的重点。

    做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报道,核心是要把握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取向。公正、公平是社会创造活力的源泉,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就是让人人看到希望,人人有奋斗舞台,汇聚起每个人最大的能量,使全社会创造活力充分迸发,这正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所在。这方面的报道内容十分丰富,也大有可为,要结合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保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改革最新举措,从民生视角出发,聚焦百姓生活热点、难点,最大程度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作者是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经济采访室副主任,主任记者)

本文地址:http://gzsjx.gzrbs.com.cn/detail.php?cid=9&id=720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