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知识 > 正文

从八个基本功看新闻人的成长、成才

信息来源:《中国记者》杂志浏览量:1084更新时间:2013-12-18 16:47:29

苦练“内功” 久久为功

——从八个基本功看新闻人的成长、成才

    新闻战线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应结合行业实际,立足解决实际问题。新闻工作者应力戒“围着会议转、围着领导转、围着机关转”的“三围”作风,以实际行动实践“走转改”,做“三深入”记者。作者结合28年的新闻生涯总结了八个方面的基本功:学、思、跑、看、问、听、记、写,与同行交流。

    文/郭月秀

    学——学习功:带着谦虚的态度去学习

    新闻人要做“杂家”,需要学习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知识,不断充电。做到“专”“精”不太可能,至少要对报道领域有粗浅了解,不能在采访中说外行话,更不能在稿件中出现外行话、甚至错误的话。比如在城市长大的年轻记者,对农村农业农民比较陌生,就得下功夫学习和了解“三农”方面的基本知识,什么是设施蔬菜?什么是林下经济?什么是退耕还林?什么是种粮补贴?什么是新农保?等等。久而久之就成为行业的专家。

    吕梁市今年实施农业8+2产业化振兴工程,旨在振兴吕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为了把这项中心工作宣传报道好,吕梁广播电视台要求记者在下基层采访前,首先学习了解全市关于红枣、核桃、杂粮、畜牧、马铃薯、食用菌、设施蔬菜、林下经济八大产业发展规划和生产现状,做到胸中有全局、眼里有常识。

    学习,应该是“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知识就越来越多,即“由薄到厚”;知识多了要消化、提炼、融会贯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即“由厚到薄”。

    新闻人要做终身学习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始终站在时代潮头,比别人看得远,比别人想得深,比别人写得好。

    思——思考功:带着敏感的头脑去思考

    新闻敏感从何而来?从平常的积累而来。新闻敏感的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得益于各方面知识的储备、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了解以及社会经验的积累等诸多方面。通过思考,比别人更深刻地理解问题,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本质,磨砺和培养出独到的新闻敏感。

    吕梁市是一个煤炭大市,煤焦企业转型发展始终是我们报道的重点。什么样的转型才有活力和前景,才切合吕梁的现实需要和未来走向?这是作为地方媒体必须思考的问题。吕梁广电首席记者刘利民、郑芳民在孝义市采访时发现,过去洗煤焦化行业废弃堆积、污染环境的煤矸石不见了,敏感意识到事实背后的新闻价值,进一步了解后得知,这个市新上马一家从事煤矸石综合利用的研发生产企业,于是深入采访,写出一条有独特价值的新闻:过去让企业、百姓都无比头疼的煤矸石可以废物利用吃干榨尽,变身新型建筑材料,不仅为企业节约了巨额矸石填埋费用,而且新增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生态效益显著,当地百姓生活环境得到了净化。这条新闻在吕梁台和山西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后,对吕梁乃至山西煤炭产业转型发展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跑——深入功:带着辛劳的双脚去深入

    新闻界有句行话,新闻是跑出来的,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说的都是深入基层的重要性。

    现在仍有一些记者爱围着会议转、围着领导转、围着机关转,不喜欢深入基层。特别是某些纸媒记者,习惯于在基层报送材料上做一点拼凑、裁剪、加工、润色而写成报道。究竟基层这项工作做得怎样?不甚了了。

    《纽约时报》曾因36篇假报道震倒了两名资深主编,教训是深刻的。所以,记者千万不能相信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一定要深入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

    吕梁台首席记者李小龙等在采访岚县机关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开展“七查七验”活动中,发现了一个典型事例:某农民因违法被判入狱多年,出狱后发现他的责任田没有了,有的被别人私自占用、有的被政府征用,于是开始了漫长的上访之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后,岚县干部主动登门,多次调解,圆满解决了这一问题,当事农民拿回了自己的责任田、损失得到了补偿。为了把这条新闻做实做活,记者三赴岚县农村,与这位农民多次沟通交心,终于采访到了一条实打实的干部转作风、群众得实惠的鲜活新闻。

    看——观察功:带着探索的眼睛去观察

    “给我一双慧眼吧,让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新闻工作者就需要这样一双把新闻事实看清楚看明白看真切的慧眼,这双眼睛要善于观察。记者在采访中往往重视用嘴而忽视用眼,其实眼睛是不易防御的采访武器,也是不能剥夺的采访武器。通过观察,可以看到许多独家细节,不但能看到现象,还能悟到本质。

    观察很重要,有心与无心、细心与一般大不一样。

    带着望远镜去看,看得远一些,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事物发展的未来走向,新闻的高度就体现在这里。

    带着显微镜去看,看得深一些,看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看到新闻背后的新闻。深度往往在背后的新闻中体现。

    带着放大镜去看,看得细一些,不仅看到事物的轮廓,而且看到事实的细枝末节,新闻的亮点往往体现在细枝末节上。细节使新闻生动。

    吕梁台历时10个多月的《吕梁好人》大型系列报道,前后宣传报道吕梁好人130多位。马碧云、李亮亮等首席记者在采访这些好人新闻时,用白描纪实手法,大量使用跟拍观察到的细节、情景、情节,用无声的画面生动展示了好人的奉献精神,比任何煽情的语言都有感染力。多年如一日义务清扫全村街道的“吕梁好人”武春花,说不出漂亮高调的话,但她凌晨四五点挥动扫帚的形像和双手布满皴裂口子和厚厚老茧的特写镜头说明了一切。

    问——提问功:带着深究的嘴巴去提问

    提问是一门艺术。

    ①贴近,贴近新闻事实、采访对象,切忌不着边际、东拉西扯,问半天问不到点子上。

    ②具体,问题的切口要小。大而空让别人无从回答。

    ③以亲和温暖的态度去提问,与采访对象平等相待。

    ④尖锐,问题要新颖。触及事物本质,不能隔靴搔痒。

    电视新闻能把记者采访问答的过程呈现在画面上,让受众跟着记者的镜头逐步抵达新闻核心。但电视新闻也往往存在重拍摄画面而轻采访问答的现象,导致新闻肤浅、僵化、不接地气。针对这一点,吕梁台要求来自基层一线的新闻必须有记者出镜采访,和采访对象有对话有交流,让群众成为屏幕主角,利用群众的生动语言阐释新闻。吕梁电视台“关注农业8+2”“六件实事惠民生”“项目推进在吕梁”“中国梦我的梦”“吕梁好人”等主题栏目中,播发了300多条这样的新闻。

    听——倾听功:带着灵敏的耳朵去倾听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新闻采访也一样,只有全面了解事物的全貌,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比如对典型人物的采访,既要倾听当事人的声音,又要倾听亲属的声音,还要倾听身边人的声音,最好还要倾听相关人员的声音。我受命采访因公殉职的原吕梁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建明事迹时,因为当事人本人已殉职,只能进行外围采访,倾听周围人的声音。一是采访了亲属,包括他的爱人、子女、亲戚等。二是身边人,包括他的同事、司机,以及他工作过的柳林、兴县等地方干部。三是与他来往过的基层群众,包括村支部书记、植树模范、贫困户等。采访将近半个月,走访了三个县十几个乡镇一百多人,形成了一万多字的演讲报告,演讲团巡回13县市演讲 ,报告感人,反响热烈。

    记——记录功:带着勤快的双手去记录

    记是记录的记,不是记忆的记。

    有的人自恃记忆力好,采访时不做笔记或记得很少,回去后凭记忆写稿,结果往往把关键的东西记错,在稿件中出现硬伤。

    为了鼓励记者勤做采访笔记多做采访总结,吕梁台每月一期的《通联信息》专设“记者手记”专栏,要求记者把重点报道的采访心得和收获写成文章,及时与大家分享,提升了业务水平。

    写——写作功:带着勤奋的笔触去耕耘

    前面讲的七个功夫都是为最后一个功夫服务的。如果一个人很爱学习、思考、采访,但就是不爱写作,最后出不来作品,那便是功亏一篑。所以,一个有追求有梦想的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勤于动笔。

    写什么?

    写别人没写过的:寻找稀缺题材,写人所未知。

    写别人没写透的:寻找深度题材,写人所未想。

    写别人不愿写的:寻找基层题材,写人所未闻。

    写别人不敢写的:寻找热点题材,写人所关注。

    要勇于挑战自我,尝试各种新闻体裁,消息、通讯、述评、特写、调查报告、评论各种报道形式都能熟练掌控,游刃有余。

    贯彻习总书记8·19讲话精神,认真落实“走转改”要求,必须苦练内功,久久为功!只有奋斗不息,才能进步不止!(作者是山西吕梁广播电视台总编辑)

本文地址:http://gzsjx.gzrbs.com.cn/detail.php?cid=9&id=733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