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推荐 > 正文

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赏析——以《列国图志——中国》为例

信息来源:视听 手机看新闻浏览量:2134更新时间:2015-08-10 16:44:04

摘要:风貌类作品作为视听类新闻的一种,内容繁多,形式自由。探索频道的《列国图志——中国》时长 100 分钟,由10个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构成,通过刻画人物之间的冲突感与一致性,围绕中国发展大潮中形形色色的中国人是怎样奋斗的这一个主题,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逐一展现。作品表现了强烈的现场感与真实感,但是在中国人的成功观念这一点上存在偏颇之处。

关键词:风貌类作品;中国人;变革;生活方式

一、作品简介

文章赏析的对象是美国探索频道的一档名为《列国图志》的人文类电视系列纪录片,这一节目从 2006 年 10 月开播,开播的第一期讲述的就是中国的社会变迁。《列国图志——中国》属于风貌类的新闻作品。风貌类作品题材广阔、形式自由、内容丰富。该作品讲述的内容包括中国的基本地理环境、人文景观以及中国的传统习俗等内容,把中国的自然风貌和社会风貌结合在一起,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讲述了中国这个 13 亿人口(2006年)的国度中具体的个体是怎样在巨大的变化浪潮中生存的。

二、作品内容分析

(一)内容详实,张弛有度

作品在一开始就提到了“这是一个讲述生活的故事,长城之后的生活”,长城在整个作品中数次出现,作为一个与现代相对的传统符号存在着,在近三十年来中国以极快的速度朝着现代化前进,其变革的速度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难以想象的。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传统文明会经历怎样的冲击,中国的人民会经历怎样的变化,这就是它主要想表达的内容。

开头的一连串的数字以及极富节奏感和现代感的音乐告诉观众,中国正在以一种怎样的速度在消耗着这个地球上的能源——按照这个速度再消耗下去,再过 30 年,我们就要去寻找另一个星球了。在这样的发展速度下,在这个地域广阔的国家,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适应着甚至是推动者这样的发展。

作品时长100分钟,片中花了主要的笔墨刻画了10个人物,这些人来自中国的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文化方式。节奏飞快的现代生活与节奏数世纪如一日的田园生活交相呼应,背景音乐的一张一弛与人物的节奏一张一弛贯穿了整个作品。让观众既有紧张兴奋的刺激,又有平和安静的时刻,整个感官被作品牢牢把握。

(二)由小到大:从小人物身上看大国崛起

风貌类的作品由于其内容丰富,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这些内容就显得尤其重要,好的呈现方式能让观众对于作品所想要表达的东西有更深刻的领会。从小人物看大世界是这个作品的特点,一个国家的变革时好时坏,身处其中的老百姓是最了解的。通过描写身处在不同地区、不同职业和不同年龄的男女老少们,最后得出结论“无论他们的梦想是什么,新中国与以往不同的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梦想”,每个人无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们对于这个国家以及自己的未来都是充满了信心。

龙山梯田上廖女士一家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了一代又一代,同时也有一部分农民离开了自己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到大城市去谋求发展。在上海的高楼玻璃清洁工宋峰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和其他300万农民工一样,为了让自己的家人生活得更好,背井离乡来到了上海。这些人都是中国千千万万人中的一员,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最有发言权的。相比于宏观叙述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哪些成就而言,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才是观众最能体会到的。

三、作品结构分析

(一)“现代化”与“传统”交替

在用小人物的故事架构起整个作品的时候,人物与人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首先是作品中提到的新中国的现代化变革一面和中国几个世纪传承下来的传统的一面的对比,人物的出现遵从着“现代化”与“传统”交替出现的特点。例如一开篇所提及的龙山梯田上廖女士的一家人,她们如果是“传统”的代表的话,接下来同样是农民却在上海打拼的宋风就是积极投身于“现代化”的人。然后出现的蒙古族和少林嵩山寺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接下来北京的金扬正在为 2008年奥运会进行艰苦训练。

不断地由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到现代化的快速生活节奏,这样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要突出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不同点,体现作品想要探知的问题——“这个最大的共产主义国家正在进行怎样的转变,这个古老的文明在走向未来的艰辛道路上会幸存下来吗”;另一方面又想要表达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相同点,尽管面对变革的浪潮不同的人进行着不同的选择,但是他们都满怀着希望。就像是无论我们在一年里奔波于何处,最后都会在新旧交替之际与全家人聚在一起过春节,不管是香港人耗资巨大的焰火庆典,还是身在农村的宋峰一家人点燃属于自己的焰火。

(二)作品整体框架

在大的模块上遵照着经济、文化、饮食、政治、生活方式的顺序进行排列。首先是关于中国人的经济生活,这一部分包括中国在现代化步伐中所消耗的能源数据,龙山梯田上的传统小农经济,宋峰等一部分农民为了改善家中的经济状况进城打工的内容。接下来是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蒙古族的那达慕以及嵩山少林寺的武术是如何传承自己的传统或如何与现代化进行结合的。稍后提及的是中国的饮食,举例了一些在外国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的确是我们餐桌上菜色的食材。而后是中国的政治权力中心紫禁城以及作为皇家武器库中经典的武器弓的传承。最后展现的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包括奢华的享受和简简单单粗茶淡饭的生活,以及变革给中国人生活方式带来的一些改变,女性不再是家庭中的一个附属,也可以有自己的工作与抱负,同时职场中的女性要面对外貌的考验。

这样的框架让作品中的每个人物与小故事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同的人物讲述中国的不同方面,甚至是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板块出现。如果说作品从头到尾都围绕着的主体是串起作品的一条线的话,这些有序的板块就是使作品能够站稳的骨架,只有这样作品才不会在体现主题的时候显得零散。

四、作品评价

(一)特点:现场感与真实感

作品突出现场感和真实感,让人有种透过镜头自己去感受其中场面的感觉。首先是镜头的设置上十分有技巧,由远到近或者由近到远地推拉镜头使之符合故事的节奏感和人物出现时的现场感;其次是由于整个创作团队跟拍了比较长一段时间,让观众好像是伴随着作品中的人物成长一样,金扬从一开始在训练馆内接受访问,到最后在贵州体育馆内接受奥运体操队的考试,整个过程让观众有一种一直伴随着的感觉;最后作品并没有一味地赞扬或者倾向某一种观点而贬低另一种观点,在作品中不同的观点都尽量用客观的展示方式来呈献给观众。罗瑞康过着奢华的生活,宋峰对这样的生活方式不能认同;少林武术在与现代化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只有武术而无需清修的武术学校,怀瀚作为一直生活在大草原的蒙古族却一直对于现代化有一种深深的担忧,正是这样将各方观点都一一呈现出来,然后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到底哪一种观点才是自己赞同的。

(二)作品偏颇之处

虽然作品在身临其境这一方面做得很好,但是在客观对待中国人的成功这一点上,笔者认为该作品还是存在一些偏颇的。作品将中国人刻画得比较功利,在国家变革的背景下,中国人的一切都好像是为了某一个很具体的目的,然后采取一些在观众看来可能非常疯狂的举动。金扬的体操训练馆中随处可见比12岁的金扬还要小许多的孩子,而且也通过训练馆教练和医生的口告知观众这里面的孩子有多么能吃苦。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某一时刻在奥运会上能够领取金牌,包括金扬父亲也认为牺牲女儿的童年是值得的。ELISA做整容手术的原因不是“女为悦己者容”,而是为了在职场上获得一个更好的机会。这些都是中国人对于成功赤裸裸的渴望。在对待中国人成功这一个问题上,作品没有表达出一种多元的、健康的观念。

这背后的原因也许并不是制作者有意为之,而只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他们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焦虑的心情,同时也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够发展得这么迅速是因为每一个中国人对于经济的发展都有强烈的渴望。因此在作品中看待中国人与他们的成功的时候,他们也不由自主将这样的观点表达了出来。(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龙安. 论新闻的倾向性[D].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

2. 郑燕. 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创作要点探析[J]. 新闻世界,2012(10)

3. 高晓锳. 风貌类视听新闻的叙述逻辑——以《岩松看日本》为例[J]. 新闻世界,2014(7)

4. 董鑫,单俊杰. 风貌类新闻作品视听语言分析[J]. 新闻传播,2014(6)


本文地址:http://gzsjx.gzrbs.com.cn/detail.php?cid=8&id=1320 转载请注明出处!